凯天 :坚定不移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2022-03-01 

  

本报记者 袁新立 通讯员 张强
  2月28日是航空工业凯天60周年华诞之日。60年来,一代代凯天人矢志不渝,在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赶考路上取得了辉煌成绩;阔步“十四五”,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战鼓催征,凯天干部职工正豪情满怀,向一流高科技企业加速迈进。日前,本报记者就凯天领导班子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采访了凯天党委书记、董事长陈铁燕。
  机遇?说到底看能力
企业的发展,如同一场车赛,瞅准时机换挡提速,才能够行稳致远,进而实现超越。站在新的起点上,凯天领导班子不断在思考和探索公司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从校改厂到成功研制第一个膜盒式仪表,从单一产品到系统集成,从传统工厂到创新型企业,我们积累和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四川省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与跨越,是我们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能够乘势抓住难得机遇的能力。”
  这个“难得机遇”,源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源于航空工业出台的“创新决定30条”,坚持全面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凯天也于2020年4月正式入选国家“科改示范行动”企业名录,开启了凯天发展新征程。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就意味着抢先发展。但是能不能抓好机遇,要靠硬功夫、硬实力。“作为科技型航空机载骨干企业,必须牢记航空报国初心,践行航空强国使命,抓住科技创新发展机遇,面向国家武器装备建设需求和航空机载科技前沿,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核心技术研究和应用,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抓住激发科技人才活力、提高效率的改革主线,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加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同时发挥航空传感器研制策源地和龙头单位科技创新底蕴和优势,通过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把凯天打造成为国家传感器研制基地和产业化发展的排头兵。”
  挑战?说到底见行动
机遇与挑战从来都是相生相伴,凯天发展的背后也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挑战。比如,智能传感器的系统化创新能力与标杆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仿真、试验验证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和专业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的力度还不够;领军人才与公司高质量发展需求还不匹配等。能否化解挑战抓住机遇,关系着凯天在创新发展中能否取得实效,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凸显凯天领导班子的责任、使命和担当,更需要硬功夫、硬实力。“在凯天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必须把握好、利用好当前创新发展这个机遇,以集团党组‘创新决定30条’为指引,落实集团‘创新年’工作部署,深化‘科改示范行动’,加速‘1+3+3’融通创新平台建设,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实现技术、人才、资本三大要素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发展三个阶段快速流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落实到行动上,凯天领导班子有着更实、更细的谋划。首先,力促规划落地,持续增强科技基础创新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坚持以客户需求为牵引,以‘技术、产品、能力’清单为核心,持续迭代各专业科技创新‘十四五’及203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引公司专业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力度,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前沿基础技术研究,培育技术超越能力;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通过产品线和试制工程中心平台开展工程应用技术研究,为用户快速提供优质的产品及系统;以打造产业生态为重点,组建传感器产业联盟平台,加速成熟技术孵化与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传感器产业集群。”
  其次,聚焦技术突破,快速提升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凯天是大气数据计算机军品保留能力单位,我们将持续落实强军首责,继续高擎大气数据系统国家队大旗,突破嵌入式、光学大气数据探测等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新原理、新构型大气数据系统技术成熟度,为装备提供先进的大气数据探测解决方案,全面满足装备平台需求;另外还要抓住国内民机与通航市场发展机遇,持续健全民机体系能力,实现大气数据探测专业技术自主保障,和世界先进企业同台竞技。”除此之外,在专业科技创新方面,凯天在传感器及系统专业将继续以“感知—测量—控制”为主线,向下掌握传感芯体等“卡脖子”关键技术,实现核心元件自主保障,向上集成提供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支撑武器装备发展;同时拓展民用领域应用,培育发展民机通航市场,拓展轨道交通、汽车电子、工业制造、防灾减灾等市场,促进传感器产业化发展。
  底气?说到底靠人才
面向未来,只有对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梳理和分解,才会在行动上实现对症下药式的精准与高效。
  理清了是什么、怎么办之后,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谁来干?企业的发展动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根本则在于人才。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一支梯队完整、结构优化、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企业的发展才有底气。
  “要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凯天必须紧紧抓住科技人才队伍活力这个关键,必须全面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新时代集团人才工作体系,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快高素质人才聚集,优化人才结构;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治理体系,打造一支与高科技企业相匹配的创新人才队伍。”陈铁燕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凯天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而事实上,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篇值得做的“大文章”。
  “我们坚定国家战略性高技术定位,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全面实施‘人才倍增计划’,加速领军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人才聚集;开展人才盘点,构建人才地图,形成按图索骥式的靶向引才模式;通过项目合作、退休特聘、博士后进站等柔性引才用才举措,扩充人才供应。”这一系列举措,使凯天建成层次清晰、专业实力雄厚的人才库。
  “成就事业是对人才最大的尊重,用好是对人才最好的关爱。”凯天将推进IPD及增量绩效管理变革,AOS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产品线+项目管理的运行模式和清晰的责权利机制,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提升人才创造力。对领军人才,建立合理科学的责权利机制,实行技术项目承包制、经费包干制、薪酬联动制,促进领军人才效能发挥。面向未来装备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探索,持续推进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强化“谁能干,就让谁干”的竞争机制,用好创新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宝贝,我们不但要用好人才,还要自主培养好人才。”凯天领导班子认为,专业的快速发展、技术的更新迭代和激烈的人才竞争,必须紧跟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自主培养各专业领域人才。“我们坚持分层分类培养人才,在技术人才培养上,实施高端科技人才‘晋级计划’,落实‘人才卓越计划’,推进人才‘进主机进高校进行业、拓视野拓格局’常态化;在管理人才培养上,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和视野拓展,强化专业思维和经营思维;在技能人员培养上,加强‘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为技能人才提升能力、施展才华搭建舞台。”
  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在做好选人用人育人的同时,如何深化共创共享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关系长远。近年来,凯天实施市场人员销售业绩提成制、专业领军人才任期年薪激励制、工程技术人才项目收益分成制、急缺专业人才协议工资制……打造共创共享分配机制,这些组合激励机制的实施,人才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凯天将深化基于产品线市场成功和财务成功的增量价值创造激励机制,以“价值决定薪酬”实现薪酬“能增能减”。用好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强化员工与组织命运与共、共创共享。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科技创新发展之路不可能一路坦途,但我们有60年的历史积淀和成功经验,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畏艰难,敢于胜利,坚定不移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开辟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取得新胜利。”凯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