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三足”齐头并进 ——中国航发南方和动研所推进设计制造协同纪实 2022-02-18 

  

章玉洁 摄

  开栏的话:中国航发AEOS全称为“AECC OPERATION SYSTEM”,其着力点就是制定运营类业务流程建立、运行、控制和持续改进的一整套管理规范。推进AEOS建设,是2016年中国航发成立后,着眼建成世界一流航空发动机集团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根据中国航发部署安排,2022年是AEOS初步建成的重大节点。从即日起,本报和中国航发融媒体中心联合策划推出“中国航发AEOS建设”专栏,通过系列报道,展示AEOS在科研生产一线实际应用的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工作成效,回应社会各界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段蓉 章玉洁
  人勤春来早。节后首个工作日,在中国航发南方航空动力产业园门前,动研所主任设计师白忠恺掏出动研所员工卡,“嘀”的一声,门自动打开。
  关键零部件加工中心的三层,是南方厂所设计制造协同办公的专用场地。白忠恺利用指纹解锁电脑,随即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你为我解决难题,我为你提供思路。随着驻厂研制渐入佳境,他期待着能在与制造工程师们的“碰撞”中,捕捉到更多设计灵感。
  白忠恺的工作,只是动研所与南方推进设计制造协同的一个普通截面。从协作方式的变迁、平台数据的迁移,再到当前标准共建,动研所与南方正沿着“统一目标、统一团队、统一计划、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六统一”协同工作模式大步前行。
协作升级:从“上下游”到“蓄水池”
  “设计制造提前布局,我们的毛坯能提前好几个月投产,这节省的时间可不是一点半点。”在南方科技工程部,大家对设计制造协同的成效赞不绝口。
  按照以往经验来看,设计与制造的关系就好比一条河流的上下游,大家埋头做事、各司其职,平时一帆风顺,看不出什么问题。可一旦方案出现分歧,厂所沟通协调就像纤夫拖船,逆流而上,一站一站溯源,直到找准对应的岗位人员才能解决问题,费时又费力。
  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大工程,这样的沟通模式,显然为研制效率的提升埋下了重重隐患。
  为有效解决沟通问题,经过多轮协商,动研所与南方联合制定了设计制造协同顶层框架方案,明确划分出型号应用、技术基础、服务保障、供应链管理、适航与质量体系建设、平台建设及技术保障等6个业务域,建立了专门的联合团队负责相关业务。
  6个业务域如同6个“蓄水池”,困扰已久的“上下游”没了距离,思路、方法、问题都汇入这6个“蓄水池”里,业务沟通更贴近、问题处理更精准,各项工作协同也变得高效顺畅起来。
  过去,制造业务要等设计流程全部走完才能启动。现在,厂所深度交流融合,每确定一项设计,原材料采购、毛坯投产、成本分析等制造相关的业务就能提前“跑”起来。
平台升级:从“跑断腿”到“一键达”
  推进设计制造协同以来,南方技术、生产、财务等管理岗位的人员多了一个新工作习惯:每天一上班就要点开“协同制造平台”,查看有没有新的设计更改审签、更新事项需要处理。在电脑的另一端,动研所的设计人员刚刚下发的设计更改单,数秒之后,便已经传递到了制造方各相关人员的电脑屏幕上。
  以往,一份设计图纸要真正流入生产的最终环节可远没有这么简单:工艺会签、归档、分发……这一套流程走下来,耗费时间很长。
  随着中国航发大力推进协同制造平台建设,动研所与南方作为试点单位,以型号为依托,将“组织、技术、IT”三者相互关联,集中梳理了工作流程,将需要双方会签的环节都搬上信息化平台,让工艺文件、设计文件审签顺着流程自动到人,让技术通知、技术贯改等项目自动推送。
  在这个过程中,流程穿透了设计和制造的组织边界,只需通过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任务节点及责任归属,确保设计贯改内容不受人为影响而遗漏。
  平台的升级把人员从“跑签”的窘境中“解放”出来,大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工作中,效率大大提升。
标准升级:从“两家人”到“一家庭”
  近年来,低空领域被视为商业“蓝海”,资本涌入航空民企,进一步增强了外部市场的竞争与压力。如何守住“阵地”?制造降本成为厂所共同的追求。
  一直以来,在设计完成后,进入制造环节才开始进行成本分析。设计方主要从航空发动机结构性能方面考虑,对后期的制造、销售成本管控的要求并不熟悉,厂所双方往往各执一词、各有标准。
  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动研所和南方以适航取证为契机,联合开展了一轮设计制造标准的“大换血”。双方充分借鉴民航标准,将材料、冶金、工艺等环节要求充分“揉碎”,再填装进适航标准的“模具”里,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话语体系。
  设计制造协同,犹如“两人三足”竞赛。大家的步幅一致,才能齐头并进。
  仅仅“换血”还不够,要提升“造血能力”才能支撑长远发展。动研所和南方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协作,提前瞄准目标价格开展方案设计,从设计构思中找到降价的空间。经过多轮迭代,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凸显。
  推进设计制造协同的实践,让厂所之间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我的事”和“你的事”,变成“我们的事”,才能在设计与制造的“共振”中,焕发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型号研制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