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国博观虎“宝” 2022-01-21 

  

西周时期铸造的青铜重器虎鎣,2018年重归祖国怀抱。

汉代“堂阳侯”虎符

《荒崖乳虎图》轴

黄釉黑彩题诗虎枕

本报记者姜坤英
  1月1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开展,展览从信仰礼制、历史文化、艺术生活等方面系统展示虎的历史、文化和与虎有关的节俗信仰,营造欢庆虎年新春的祥和氛围,呈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精神底蕴。
  本次展览展出的馆藏展品上起商代,下迄21世纪初,既有金玉璀璨、精工细作的贵胄用器,亦有粗陶灰瓦、朴拙可爱的市井遗存,品类丰富,从文化的各个层面反映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延绵不绝的虎文化。其中七成以上的展品为首次展出,在展现文物艺术魅力的同时,呈现出博物馆最新的保管与研究成果,实现让历史文物活起来、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愿望。
  自远古时代,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先民们就已经认识了虎这一体型庞大、皮毛华丽、雄健威猛的自然界王者,对其产生敬畏和崇拜。早期祖先以传说和器物为载体,留给后世大量关于虎的记忆。虎更被赋予了浪漫想象和神话色彩。虎是仙人的坐骑和灵兽,“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虎也是能避邪镇宅的守护神,“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击鸷牲食魑魅者也。”虎的形象出现在玉佩、枕头这类贴身使用的生活器物上,也出现在孩童服饰、门头墙上,表达人们希望借助虎威驱除邪祟、保佑平安的心愿,以及对未来顺祥生活的祈福。
  清初画家马负图有数幅虎图流传至今,为世所宝。展览中,马负图在《荒崖乳虎图》图轴中描绘一只乳虎舒展地趴卧于山崖之上,兼有虎的威猛与幼虎的憨顽。
  经常在影视剧中提及的“虎符”也出现在本次展览中,虎符为古代调兵信物,分为左右两半,中央与统帅各持半符。调发军队时需持符验对,符合才能出兵。这种发兵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便是古人使用兵符的记载,也为虎符这种器物增添了传奇色彩。展出的汉代“堂阳侯”虎符保存几近完好,背部有工整的错银铭文,剖面构造清晰,左右两片仍然能像两千多年前那样开合。
  另一展出的重量级“宝贝”则是西周时期铸造的青铜重器虎鎣。虎鎣曾经是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的藏品,此后流落异邦。经过百余年漂泊,在多方努力之下,于2018年重归祖国怀抱,入藏国家博物馆。虎瑩寄托着中国人民的深厚历史文化情感,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本次展陈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四合院三进院落的意象来表现人们内心希望“回家”过年、欢度新春的文化心理与传统习俗。展厅内用五处“门”的概念来进行空间分陈,寓意五福临门。观众在一种祥和、喜悦的轻松氛围中,可领略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深厚积淀和历久弥新的灿然光彩,从中获取丰厚精神养分,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向着更美好的新时代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