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在外场 2022-01-07 

  

  编者按:航空工业“聚焦主责主业、决战决胜2021”的火热现场,少不了外场党员的身影。世界屋脊,大漠孤烟,如春南海,北境之边,哪里有战鹰,哪里就有他们的行迹。他们用脚丈量山河、用心护卫家国,伴战鹰去翱翔,把对祖国深沉的爱刻在蓝天之上。他们走过万里征程,见过数不尽的外场晨曦,品尝决战决胜来之不易的胜利和喜悦。党员们以实际行动诠释航空报国、航空强国初心使命,让党旗在外场高高飘扬。
外场晨曦 


两年的长差
王增勇
  春夏秋冬,阴晴风雨,新乡晨曦的色调和情绪各不相同。或是浓雾弥漫,充满白茫茫的忧郁气质;抑或阳光锐利,尽是清澄的畅快;又或是阴雨绵绵,灰蒙蒙的天空、湿漉漉的心情——外场风格迥异的晨曦,航空工业直升机所党员陈昌华都领略过。
  笼统地说,陈昌华在新乡出了一趟长达两年的差。在悠长、紧凑的时光里,他渐渐熟悉了这片土地、这里的人和春夏秋冬变化的节奏。他慢慢成了部队战士口中的“老陈”。
  陈昌华是客户支援部的一名设计员,也是新乡跟飞队队长。外场各种试验任务的协调、推进、落实和保障,都由他负责。老陈常说,性格柔软的人,是没法做这份工作的。
  任务最紧张的时候,“头发会掉光”。每次进入试飞场地,陈昌华就开始了漫长的安排、沟通、协调和问询,甚至还有争吵。任务结束后,离开试飞场,陈昌华会变得沉默。他觉得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了,“今天的话已经说完了”。
  这些年,他参加过阅兵保障,也去过高原高寒地区,还上过辽宁舰。老陈说,跟一个型号久了,会产生感情,会有深沉的满足感,仿佛细细雕琢一件艺术品。
  2021年7月,新乡出现特大暴雨。作为队长,陈昌华一直紧张地关注着灾害情况,提前买好了泡面、水和充电宝,把车加满了油。雨越下越大,灾情愈加严重。新乡市内涝,有三四天,宾馆停水停电停网,跟飞队几个人凑在一起,谈窗外的大雨,商量上哪儿充电。在这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大家相互依靠,同心而战,虽然吃过很多苦,但同行的时候感受到很多幸福。
  年轻的时候,陈昌华很爱往外跑,到祖国的各个地方,到不同的部队去。有了孩子后,陈昌华感觉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每天和家人视频,孩子有时会喊我‘手机爸爸’,这个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办。”随着时间流淌,家人也在慢慢习惯陈昌华的工作状态。每次回家,他总会努力地做点什么,努力地整修房子,努力地跟儿子沟通。他把家里的一切归置好,就又要踏上行程。
  一个个任务会把一段段时光剪切到一起,用陈昌华的话说,“很多天过成一天”。把科研任务推进好,对党的忠诚和信仰是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他觉得时光的周而复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新的一年开始了,陈昌华和团队愈发忙碌起来,共同奔向一个光明的目标。 


与风雪共舞
汤向伟 杨恒
  北方的外场,经过一个白茫茫的雪夜,风裹着大雪还在空灵的旷野嘶吼。5时50分,航空工业昌飞大庆专项改装党员突击队队长杨恒拉开窗帘。好一场鹅毛大雪,大朵小朵千万朵,混沌了天地,寂寞了旅途,寂寥了异乡人。
  就在前一天晚上,外场所在地遭遇了1957年以来最大的暴雪。市区积雪达30厘米,大雪阻断了整个城市的交通。此时,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机关和大庆航空救援支队接到命令,要求改装团队尽快完成1架直8成品通电和验证工作,奔赴河北省张家口市执行北京冬奥会安保任务,另外再完成1架直8尾整流罩铆接工作,保证支队训练飞行。
  6时10分,杨恒推开大门,向任务进发。仰首时白雪满眉眼,俯首时飞絮盈白头。来自南方的杨恒,头一次见这么大的雪。他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却来不及过多欣赏,与队友冒着严寒,一步步向停车场吃力地行进。
  汽车完全被雪覆盖,他们借来3个铁锹,动手清理周围积雪。北风呼啸,暴雪肆虐,零下15摄氏度,尽管大家全副武装,帽子、围脖、手套捂得严严实实,但没过一会儿就冻透了,手脚僵硬,脸冻得通红。实在扛不住了,大家就钻进汽车躲一会儿,使劲搓着麻木的手。
  待情况稍微好转,大家又开始铲雪。4个人花了半小时的时间,才勉强清理出一条雪路。他们齐心协力地推车,终于艰难地发动车子,驶出了停车场。最后1公里,积雪太厚,车辆无法通行,他们只能步行。平常20分钟的路程,他们花了2小时才到达。一赶到机库,大家立即投入改装工作。
  “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尽快赶到大庆航空救援支队,完成专项改装,为北京冬奥会保驾护航。”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勇当先锋、敢打头阵,这支党员队伍用行动彰显党员本色。 


平凡的日常
郭献华
  5时,初冬,一个普通周末的清晨。静默的天际,还残留昨夜的痕迹。晨曦像夜幕的风铃,即将摇响破晓的号角,晚风还不想离场,固执地刮起阵阵寒意。此时,中航西飞外场服务保障党员突击队胡珂、曾华和张中兴组成的飞机水平测量团队已登上外场班车,开始一天的工作。
  保障现场,灯火通明。队员们熟练地打开机箱,各自分工,建立测量坐标。运20飞机机体大,测量点位众多。再多也没关系,这些工作他们烂熟于心。小胡手持激光标尺探头,围着飞机跑上跑下,老张全神贯注握着激光球,查找定位基准,小曾全神贯注操作电脑……
  不知不觉,天色大亮,测量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电脑忠实记录下保障团队辛苦采集的数据。
  动力保障员张志强是这支队伍安全生产的“定心丸”。每天早早抵达,他都是第一个快步进场,戴上手套、拉线接电,动作麻利地启动风泵。他还是后勤保障“多面手”,为升降车充电、帮忙挪移工装、卸货装车……不停忙碌,不亦乐乎。
  无数个晨曦中,这支党员突击队完成了一个个艰巨的任务。他们用平凡的坚守,赢得了用户的信赖。不远处,有运20高大威猛的身影,它将展翅蓝天,为祖国和人民带来安宁与幸福。

万里征程 


成长的酸涩与欢喜
冯昀堃
  外场,对于航空工业洪都飞机设计所研发员、青年党员吴佳华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2021年5月,吴佳华接到赴客户外场保障飞机并授课的任务。
  不曾涉足的工作,未曾到过的地方,这个青涩少年心头闪过一丝忐忑。
  要独自面对的事情多了,能否圆满完成任务呢?看着窗外不断后退的树与云,随着高铁一路狂奔,吴佳华鼓足勇气:“是党员,就应该无所畏惧。一定要用行动证明心中的信仰!”
  第一次到外场,工作不总是一帆风顺,却也没有想象的困难。快快适应新环境,快快提升能力,吴佳华比平常更下功夫。讲课前,他逐字逐句、一遍遍练习要讲的内容;外场飞行时,他仔细翻看外场保障的维修资料,观察飞机每一个细节,力争遇到故障时能更快做出是否影响飞行的判断,或者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半年的磨练,小伙子对外场的任务运筹帷幄、泰然自若。
  有一回晚上10时多,他接到了飞机故障报告,为保证次日飞行,需要尽快更换隔板。幸好保障库房有同一图号的隔板,他不慌不忙换起零件。谁知中途横生枝节,任务进行到一半,他发现,这个隔板的版本号匹配不上。吴佳华当机立断,与现场工作人员一起对原隔板进行了改进。大家一直忙碌到第二天凌晨2时,隔板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又一次,外场刺骨的风和清冷的月见证了他的成长。
  从新手到顶梁柱,速成的“新鲜血液”有很多。年轻党员们在使命的召唤里奔涌向前,他们的成长构成了航空事业发展的滚滚车轮。 


15天变96天
安徽
  几经周折终于下了飞机,此时距离目的地还有200公里。航空工业沈阳所党员钱景峰终于赶到某基地时,已是晚上9时。
  此次任务强度大,关注度高。钱景峰每天早早进场,往返于停机坪和观摩大厅,不停奔波协调,得空了蹲在保障车辆旁,扒拉几口凉透的盒饭。飞行结束了,他还要总结复盘,忙完回到住处已是深夜。然而,睡不到3小时又得进场。高强度外场保障,最终换来了任务部队的优异成绩。
  任务结束了,前往机场的路上正穿过一片戈壁区。还没到机场,他接到通知,疫情原因航班取消。钱景峰思索片刻,让司机掉头返回了部队驻地,继续投入常规保障任务。钱景峰认为自己是党员,面对困难从来不抱怨。问他累不累,他讲了一个故事:“在某次专项任务中,一位战士在搬运大件设备时不慎把脚砸伤,简单处理后一瘸一拐坚持着,直到任务完成。和他们相比,我做的这些真不算什么。”
  原计划15天的专项保障任务,因为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拖延成96天的现场保障任务,钱景峰任务结束时,已接近年底。
  择一业,从一生,蔚蓝是追逐的梦想,赤红是永恒的底色。钱景峰的故事只是无数外场人奋战的一个缩影,他们随时背起背包,奔赴外场,为航空事业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 


防护服就是戎装
王玲玲
  2021年6月,一条来自万里之外的用户伴随保障需求信息,成为航空工业哈飞客户服务中心关注的焦点。用户急需保障人员到现场进行飞机维护。可打开国际新闻,当地每日新冠肺炎新增病例过百,医疗基础薄弱,在这样的疫情风险下,谁愿意去?
  领导找到蔡永辉,他思考了几秒钟,便点头答应:“我外场经验足,也是老党
  员,我去!”随后,特设师和翻译也定下来了,三个人为远行做准备。
  7月,烈日炎炎,三人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踏上征程。经历2次转机,36小时后他们终于抵达外场。
  作为组长,蔡永辉首先要保证大家的安全和健康。他细心照顾组员的生活起居,还不厌其烦地提醒大家防疫要求。
  凌晨5时,很多人还在睡梦中。蔡永辉已经坐在桌前开始回复用户的消息。7时,吃过早饭后,他们乘车来到工作现场,开始飞机维护、排故、工具设备清点、质量问题鉴定、为用户答疑解惑……平淡繁琐的事务构成他们全部的日常工作。
  工作结束后回到宾馆,面对空荡荡的房间,很多人容易产生“孤独憋闷到崩溃”的感觉。蔡永辉却有一套独到的“时间充实法”——翻开飞机维修手册,将遇到的问题对照手册再次梳理,并一一验证。他认为,对用户的每个疑问及时、准确地予以解答是外场服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这种素养只能靠日积月累。
  疫情形势险峻,但任务不能中断。蔡永辉认为,自己既是组长更是党员,理应承担责任冲在最前面。他主动向领导和大使馆报告,得到批准后,独自一人进场执行任务。他要把风险范围降到最低,还要保障任务的完成。凭借精湛的飞机维修技术,他的服务受到用户高度认可。此刻,防护服就是他的戎装,闪亮的党徽就是他的勋章。

胜利喜悦

党旗飘扬在雪域高原
任丁丁
  高原试验,是航空发动机设计定型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航空发动机的成功起动是开展所有高原试验科目的前提。
  航空工业试飞中心发动机所党员张浩、刘雨等人从西安阎良出发,义无反顾地奔向雪域高原。
  某天,将要进行发动机第一次高原起动试验。6时,张浩、侯博群早早出发,经过3小时长途跋涉,终于抵达海拔4600余米的高原试验场。高原上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气候多变。试验人员移动几下,就觉得呼吸急促。大家相互鼓励着、搀扶着、坚持着,11时终于完成所有准备工作。
  高原的天,美得像一幅湛蓝的画,几朵白云在画中漂浮。但张浩等人无暇欣赏高原独有的美景,任由试验填满所有思绪。本次地面试验是第一次高原起动,极有可能出现超温、喘振、熄火等情况,这是对发动机起动能力的终极考验之一。征得总师同意后,张浩和机组一起进入试验机。一切就绪,大家紧绷着神经,高度集中。机组按照预定程序起动发动机,发动机开始工作,张浩密切注视相关参数并进行记录。当熟悉的轰鸣声响起,机组发出成功的手势,一颗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支党员突击队始终坚持在科研试飞一线,将党旗高高飘扬在雪域高原,他们在极限中突破着自我,在平凡中创造了历史。 


东北保障的苦和甜
郭韶华 黄青
  在东北的外场保障,出行是个大问题。
  首先,冬日严寒,人好似冰箱里面的冷鲜肉,冻得硬邦邦,还要屋里屋外进进出出,仿佛经受反复高低温冲击和疲劳试验。另外,主机厂之大,不管跨部门跑流程,还是出厂取运设备,俨然在进行一场行军拉练。
  某次软件升级,航空工业自控所党员郭韶华、雷亚平坐着班车从住处进厂,不料因为手续问题被安检拦了下来。等到终于可以进厂,班车也不见了踪影。马上要开始的会议,二人负责的软
  件升级正是讨论的焦点。必须赶到现场!他们俩一路小跑赶路。当时天空飘着雪花,刮着大北风,他们呼哧呼哧终于赶到了会场。好在所有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一切准备就绪。
  随着任务的顺利进行,大家悬着的心逐渐放了下来。第一次任务圆满完成,当天外场阳光明媚,一行人踏入没小腿深的洁白雪地,一路上玩雪拍照,有说有笑,尽情分享胜利的喜悦。
  一周后,现场宣布任务成功,大家高兴极了,紧紧抱在一起,欢呼着,相互击掌并合影留念。
  在外场保障的日子里,没有工作日和周末之分,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别。党员们说:“任务来了咱就上,直到成功。”
  此刻,所有辛劳和付出都化作两个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