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项试飞外场校准试验纪录诞生啦” 2021-12-28 

  

李志蕊
  10月下旬,在国内疫情又一轮紧张的时候,航空工业试飞中心某外场无人机载荷校准团队终于迎来了欢呼的时刻。经过近一个月的外场突击,无人机载荷试飞顺利告捷,创造了外场最多部件、最多工况的载荷校准试验纪录。这次成功给攻坚在科研一线的外场试飞人们完成年度试飞目标奏响了奋进进行曲。
  闻令而动
9月18日,临近中秋佳节,试飞中心飞机所载荷室无人机试飞团队接到临时通知:“赴南昌开展该无人机机体载荷校准试验,且必须在10月20日之前完成所有试验工况,恢复飞机状态。”
  临危受命、闻令而动,自接到命令的那一刻开始,试飞团队便开始迅速启动。中秋佳节第一天,载荷室副主任范华飞就带领团队成员踏上了远方的征途。这距离他上次从南昌返回才不到一周的时间。
  万事开头难,试验前的准备工作总是庞杂而多变的。抵达南昌后,团队成员顾不得休息,直接奔赴试验现场查看现场进展情况。此时,课题主管李亚南已在南昌坚守了一个月,做着试验前的补充应变改装、技术协调和现场配合等工作,并于9月18日完成各项准备,保障飞机顺利进入了试验场地。
  面对紧迫的试验节点,大家决定中秋、国庆假期连轴转。中秋节期间,大家先后解决了加载装置装配安装、调试,测试系统联试故障排查等问题,按计划完成了飞机约束、试验设备安装、数采系统联试、加载设备调试等准备工作,于9月24日顺利通过质量安全检查,并随后用6天时间完成机翼68个试验工况,准备工作一切就绪。
  攻坚克难
载荷校准试验在飞机载荷测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顺利完成校准试验,并取得满足要求的试验结果,良好的试验约束、精准的试验加载、接近真实的工况模拟,都是缺一不可的。
  不同于以往的是,本次试验无人机结构复杂,如何安全可靠地对新结构进行加载,在试验中尽可能模拟飞机真实受载,是团队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此之前,飞机所载荷室课题团队就针对该机结构特点,早早开始方案设计,先后论证了手动加载、自动协调加载系统加载、吸盘加载等不同方案,对每一种方案设计不同的试验工况。一次次的分析、设计、否定、再设计、再分析……最终,综合考虑结构特点、现场试验条件、各加载方案的技术成熟度和试验风险点等,大家提出了一种适合该机复杂结构的翼面加载方法。
  为保障试验安全,团队成员在前期对结构在不同加载方法下的安全裕度与设计单位进行了多轮协调确认,深入预测各工况下的试验结果,制定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室里及时组织多轮技术研讨,落实落细每一项风险降解措施,并研制了科学、高效、轻便的外场试验设备,为后续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理论方法确定易,方案落地实施难。无人机采用复材结构,加载载荷小,且部分加载工况需从飞机上部由上向下进行变偏度加载,如何在外场简陋的试验环境下精准实现高空、多点、变偏度、小量级加载是试验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试验中,课题团队与设计所先对各舵面不同偏度进行试验状态调试,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加载,大家密切监控着每一个变化的数据。每一个加载工况结束后,大家都及时处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根据试验结果,对后续加载量级和工况进行及时调整。在保证试验数据有效的同时,确保试验安全。
  最终,100多个活动翼面试验工况,迭代更新,按计划完成,课题团队面对新型飞机,创新实现了三种不同加载方式的加载和验证,为该型机新结构测载提供了充分的支撑。
  完美协作
本次试验历时近一个月,最终按要求完成了全部的试验内容,获得了有效的试验结果。试验得以顺利完成的背后,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密切关注和指导,更离不开每个试验成员的密切配合和不懈努力。
  试验期间,试飞中心飞机所领导随时了解试验进程,党总支副书记赶赴现场给大家加油打气,在现场肯定大家工作的同时,还提醒大家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伟大的建党精神鼓励大家,越是在攻坚克难阶段,越要担当作为,展示试飞人风采。
  总师曹虎成和大家一起坚守现场,在试验高风险的关键环节为团队提供了建设性的帮助。试验现场,指挥范华飞、安全员余建虎、数据采集主管杨建忠、加载主管刘敬礼、约束主管高通锋等,大家都各司其职,从技术文件、试验分工、现场实施等各方面综合把关,紧盯各个风险点环节,保障试验按计划开展。
  一场完美的飞行试验是各部门通力合作的杰作。相关技术单位及试飞中心测试所的数据采集、机务三大队机务保障、环保厂非标安装和加载配合等负责同志在现场密切配合。正是因为大家的团结一致、精心配合,整个试验才得以顺利进行,最终提前完成任务,共同打了一场漂亮的突击战。
  任务结束后,该无人机鉴定试飞工作进入新的攻坚阶段,大家也一路不断开创着属于自己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