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卫士 2021-12-24 

  

王玲玲
  1968年12月27日,中国西北上空,随着一朵蘑菇云的升起,一架轰5轰炸机在完成氢弹投放任务后顺利降落。这架轰5是由航空工业哈飞生产的新中国第一型轻型喷气轰炸机。在论证之初提出可以携带核弹时,却被认为是天方夜谭。
  1954年,部队为了更新老式轰炸机,向苏联购买了200架伊尔-28。可投入使用不久后就出现了一系列故障。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国从苏联购买了该机的整套制造技术资料,开始自己修理。在修理过程中,哈飞逐步掌握了该机的工艺技术特点和部分主要零部件的制造技术。
  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掩护登陆部队作战时,人民空军首次使用了伊尔-28轰炸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该机再次展现出惊人的威慑力,使我国意识到轰炸机的重要性,开始规划伊尔-28的组装生产授权。但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只能尝试在原来引进的200架机的基础上进行仿制和改进。
  当时,哈飞刚完成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在配套设备、修理经验和零部件生产等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基础。经过多方努力,哈飞最终被选定为伊尔-28的试制单位。
  1963年1月,哈飞开始伊尔-28的仿制准备工作。尽管面临着技术资料不全、部品大量更改、材料短缺、资金有限等难题,但哈飞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的修改、讨论和完善。1965年3月,三机部正式批准轰5试制总方案,明确试制任务要在1967年6月前完成,再次指出轰5试制的关键是解决更改成品和改进机翼结构引起的设计定型问题,并对试制中的几个具体问题做了安排。
  之后,哈飞根据苏联技术通报和我国外场修理经验,对全机图纸进行了修整完善。在相关厂所的协助下,哈飞又进一步完善了强度、气动计算资料和静力试验任务书,自行编制了全部工艺资料,其中自行设计的图纸就占了39%。此外,还采用大量国产部件,解决了多项技术关键,可以说,轰5走出了一条带有自行研制性质的试制道路。
  1966年9月25日,轰5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从此具备了生产轻型喷气轰炸机的能力。次年4月,经国家鉴定合格后,转入批生产,开始成为我国空军、海军的主战装备。在部队训练、核试验、保卫西沙群岛和海南岛人工降雨作业中,轰5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1年,哈飞创造了年产直5直升机和轰5轰炸机双百架的历史。
  轰5于1984年停产,共生产507架,其中援外41架。作为老一辈战机,轰5为新中国的国防、经济和科研事业立下汗马功劳。虽已退役,但它将南征北战的故事留在了祖国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