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 2021-12-07 

  

哈飞总装配厂房施工现场。

王玲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进入“一五”时期,随着飞机修理工作的开展和设备、人员的不断增加,扩大生产规模、完善基础设施成为哈飞建设中面临的最迫切任务。1953年3月,在轰鸣的机器声中,哈飞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工作拉开序幕。
  新厂房要选址筹建,旧厂房要拆除扩建,还不能耽误飞机修理,摆在哈飞人面前的任务艰巨而复杂。为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哈飞成立了建厂委员会,对相关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力争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节约建设资金,避免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做到生产、施工两不误。
  三月的哈尔滨,寒气逼人,冷得有时让人连手都伸不出来,更别说施工了,而且当时通往市区的道路还都是凹凸不平的土路,食宿条件也很差,实在不利于施工。但是,上级一声令下,来自各地的基建大军们驾着车就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哈飞,筹备起建设工作,这让职工们异常感动,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那时在平房的南北厂区,随处可见林立的脚手架和堆积如山的建筑材料,运输车辆来往如梭,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第一个动工的项目是飞机跑道。尽管这项工程结构较为单一,但工作量却很大。改建后的跑道在原有基础上向东延长了435米,长度和宽度分别达到了555米和70米,路面也由原来的柏油路面改成了混凝土路面,总面积达到8.4万平方米。此外,还铺设了808米的雨水管,开掘了明沟,施工人数达到1800余人。跑道的改建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其质量还得到验收委的高度认可,在现在来看也是很不可思议的。
  同年动工的还有机械加工厂房。1953年9月,为满足飞机零备件机械加工生产的需要,哈飞开始建设机械加工厂房,于1954年12月竣工。该厂房建筑面积达2.22万平方米,采用砖围墙、钢框架屋面结构,在当时国家钢材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采用这样的设计是十分难得的。它的建成,使哈飞机械加工能力提高了两倍。
  总装配厂房因其结构复杂、施工单位多,成为当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项目之一。1955年5月,总装配厂房破土动工,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跨度36米。厂房采用钢结构房梁,施工时每一个铆点和焊点都要经过认真检验。尽管在吊装、混凝土铺设时也遇到许多难题,但在多方协调下,经过7个月的紧张施工,总装配厂房终于投入使用,开创了大型厂房建设的先例。1958年,哈飞又对厂房进行了3.5万平方米的高跨扩建,为生产规模的扩大在物质基础上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尽管当时十分缺乏施工机具设备,也常遇到天气恶劣等情况,但来自承建单位的建设者们硬是凭着手工操作完成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在收尾阶段,时值冬季,由于管道工程设计等问题,图纸经常需要修改,加之施工力量比较薄弱,遇到了许多困难。大家积极配合,经常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不分昼夜外出检查管道系统、排除故障,有力地保障了项目的按期交付。
  正是靠着这样的主人翁精神,仅用5年时间,哈飞的厂房面积就扩大到了8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达到500多万平方米,生产面积达到原有规模的4倍。此外,随着职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宿舍住宅、公共事业和卫生文教事业建筑也陆续建设完成,一个大型的飞机修理厂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