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所这个“最年轻”的研究部 2021-12-07 

  

本报通讯员 刘瑾 吴晓炜
  被说服的“争吵”
几个月前办公室的那次“争吵”,室主任陈国定还记得很清楚。临近下班,航空工业直升机所这个成立仅7个月的部门——体系工程部的几个年轻人围在电脑旁,在为需求定义的编号问题而争论。
  “我觉得应该按照系统层级来定,每层分一位数。”“应该按照飞机制造手册规范(ATA)章节号来定。”“有的综合性系统没有ATA章节号咋办?”“可以用那些还没有被分配的。”
  这场争论进行了很久,最后让大家达成一致的是一句“ATA对设计人员来说更‘亲切’”。今年4月以来,体系工程部系统工程室负责直升机所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型号实践,在直升机层需求分析已大致完成的前提下,还需带领各分系统开展系统工程型号推进落实工作。为了达到从体系层到直升机层到分系统层逻辑完整,经过反复摸索迭代,直升机所系统工程型号应用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艰辛过程。
  随着某型机研制的推进,完成了第一份需求分析报告、第一份功能分析报告、第一份需求规范、第一份功能清单、第一份整机PBS定义文件、第一份整机层面的接口控制文件、第一次在整机层面定义功能逻辑,完成了从整机到分系统的传递、分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迭代……
  “难产”的专业规划
“专业定位是什么?我们与其他专业部室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同样东西他们也搞我们也搞?”“效能仿真、体系贡献率、兵棋推演、STK的关系是什么?”“单兵一发防空导弹就能打下来,武装直升机在未来战场还能担任什么任务?”
  这是体系工程部需求论证室以专业发展规划为主题的班组会上的一幕,室主任辛冀评估了现状,他认为需求论证室要做强做大就要面对一系列挑战:首先需求论证室在型号研制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给客户展示一个直升机型号清晰的使用图像和功效亮点,又要给专业研制人员以合理的战绩指标;其次既要为需求论证确认进行建模仿真,又要为体系直到成品和零部件的数万条需求建立管理数据库;再次既要参与到每个正式启动或只有初步意向的型号工作之中,也要集智攻关、为尚不成熟的专业拓展业务范围。承担体系级、直升机系统级的需求分析、论证、建模和仿真全部工作;同时,在部分领域还要对更深层次的系统设备进行分析和考察。
  根据专业范畴,需求论证室以建立方法论、工具和标准为主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160多页的需求论证专业发展规划,随着专业规划的明确,室里每个人也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羽化的“蝴蝶”
一张白板、一支水笔、三个人轮番上阵,反复擦写。“今天下午必须讨论清楚,研发体系的模型和总体架构再不确定,报告就没有办法继续往下写了。”本次“白板之争”的发起人、体系总体室主任娄本超内心的焦急溢于言表。
  一阵激烈的争论后,体系工程部部门负责人赵军想到读书时做过的非线性动力学工作,边说边在白板上画出一双蝴蝶的翅膀——“洛伦兹吸引子”,赵军指着白板上如蝴蝶翅膀的曲线模型,沉思后说道,“首先,我们要在正向研发体系看似杂乱无章的‘混沌’状态,找到其特有的规律,‘混沌和分形’正是这种内涵最好的体现;其次,‘洛伦兹吸引子’的形状与我们正向研发的核心方法论——系统工程‘V’模型形状也有契合。另外,这个形状正如一只展翅的蝴蝶,我们要发挥‘蝴蝶效应’,引起研发体系变革的飓风。”
  这场“白板之争”持续了3小时,研发体系也逐渐从“混沌”转向“明晰”。经过20余次的反复修改,直升机正向研发体系建设总体架构和实施方案已初具雏形。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当我们走进天津研发中心的新展厅时,目光不由自主地会被一块大屏吸引,亮光闪烁中上演一场场红蓝方参与的“战斗演习与战例复盘”。
  “目前大家看到的只是体系仿真实验室的1.0版,我们的效能评估专业要逐步打造成为‘SoS4Fighter’,即态势塑造者、作战筹划者、对抗博弈者和体系实践者。”效能评估室主任曾卫平说。“未来通过津京两地多点联合、分期建设,我们将打造更逼真高效的仿真环境,对直升机涉及的陆、海、空战争样式悉数模拟,体系仿真人员在实验室与军方专家一起指点迷津,牵引直升机装备发展。”谈起未来,曾卫平的眼里泛着光。
  沉下心来的“年轻人”
“我们是一个新部门,承担着大量开创性的工作,部分工作几乎从零开始,从0到1尤其艰难,但同时也最为重要。”体系工程部成立之初,部长赵军如是说。
  赵军记得,总设计师邓景辉在部门成立不久曾来调研时说:“体系研究和型号论证需要专业团队沉下心,踏实开展战法和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引领需求;正向研发体系建设属于开拓性工作,在实施推广过程中既要做好总体规划,也要做好过程指导和结果检查,探索建立导航工程、做好试点、抓好落地,让大家体验到体系好用、有用、管用……”
  “体系工程部刚刚诞生,我们好比刚刚羽化的蝴蝶,即使力量尚且弱小也要拼命地扇动翅膀,以期引起直升机研发体系变革的飓风。”赵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