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伟:以梦为帆不止步 不负韶华为航空 2021-11-23 

  

朱述才 黄莹琪
  又是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航空工业成都所101大楼D座二楼角落里的一个办公室却依然亮着灯,侧耳倾听,“嗒嗒嗒嗒”,那是键盘敲打的声音。冷清的气息包围着几乎空无一人的办公室,放眼望去,只见一个身型清瘦的小伙儿还在埋头工作。良久,他抬起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后默默地收拾东西,关灯,离开……数不清这已经是多少个加班的夜晚了,作为电网及电气控制室主任,张东伟以身作则,始终奋战在任务第一线。
  少年赤诚梦想起航
小时候在军营成长的经历,让张东伟从小就对国防军工就有着天然浓厚的兴趣,高考时他报考了以“三航”为特色的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怀揣航空梦想的张东伟来到了成都所,成为原五室电网及电气控制组的一员。
  刚入所时,张东伟即展现出自己对航空事业的高度热忱,并加入到某型号的研制工作中。某次,张东伟接到了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电气零件三维建模建库任务。整个型号采取三维设计发图,而电气零件是电气系统三维设计的基础。为了保证设计进度,需要在短时间内组建电气零件库。当时国内电气零件三维建模开展的研究基本为零,业内无从借鉴。科室主任把这个颇具难度的任务交给了新入职的张东伟,并对他寄予厚望。
  面对挑战,张东伟积极应对,他刻苦钻研参数建模和CATIA电气设计模块,针对问题找突破口。电气零件除了表达几何尺寸外,还需创建多种复杂的电气连接属性,参数化建模无法像机械标准件一样一次完成,需要多次迭代,过程更为复杂。经过不懈努力,张东伟结合电气零件的各电气属性特点,提炼出了各类电连接器的参数建模方法,并结合实际反复验证,最终按节点完成了任务——近万电气零件数模的建模与入库工作,从而有力保证了型号三维设计发图,提升了线束三维设计效率。这项工作当时在成都所内属于开创性工作,在行业内也处于领先地位。通过这个任务,张东伟得到了历练,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同时他也初露锋芒,展现了扎实的技术功底,获得了室主任及同事的认可。
  在随后的详细设计发图中,张东伟被全所上下奋勇拼搏、昂扬向上的氛围所深深感染。他下定决心,作为新人,绝对不能掉链子。在一次承担大量设计工作的任务时,张东伟主动请缨,专挑硬骨头啃,研究室哪项工作有瓶颈,他就主动申请参与解决。被成飞总装厂称为“巨蟒”的中机身电气线束、后机身电气线束,便是由他设计完成。亲历该型号成功首飞时,张东伟觉得能参与到这样必将载入史册的型号非常幸运,因此付出的艰辛努力都是值得的。
  张东伟就是有这样一种积极主动的承担意识,同时坚韧地经受住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与磨砺,通过一天天的积累,他快速提升自我,为后续任务积淀了雄厚的技术,让航空梦得以真正起航。
  迎难而上 逐梦蓝天
在某重大项目中,张东伟作为项目电气控制子系统的负责人,手里一堆“烫手山芋”——全机火工品控制、热控及滑跑电气控制等,没有一个轻松的活儿。他所负责的系统成品整个任务全程必须正常完成各项功能,事关任务成败。就拿火工品控制来说,在该项目里,许多功能均需火工品来实现,需要进行机上数十路火工品的控制、测试及保护;同时火工品的试验与测试都有一定的风险性。如何实现火工品的可靠控制与集中测试、保护成了一道难题。
  行动是治疗恐惧的唯一良药,面对困难只有迎难而上。张东伟借鉴其他领域的经验,加上航空装备注重维护性、测试性的理念,进行了全机火工品控制架构及回路测试、短路保护方法的探索,最终经机上地面试验,实现了在不同状态下安全、高效进行全机火工品控制及回路测试、短路保护。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还未稳定,但遇到时间紧迫、刻不容缓的任务时,身为党员,作为电气控制、线束接口子系统负责人,张东伟没有丝毫犹豫,他收拾好行囊,告别了家人,毅然前往外场试验,成为一名勇敢的“逆行者”。
  正值疫情期间,按照要求,工作期间需全程穿隔离服。这是来自技术难度之外的又一重挑战,身穿塑胶隔离服在室内厂房里待上一天,全身衣物都会被汗水浸透。张东伟深知这次外场试验项目的重要性,任务完成是首要目标,但这更是一次为专业拓展领域的宝贵机会,任何困难都需积极应对。在具有风险性质的全机火工品装后线路测试工作中,张东伟科学策划、不惧风险、迎难而上,主动带头完成测试工作。在正式试验任务过程中,他所负责的全机火工品控制、热控及滑跑电气控制等成品全部工作正常,有力地支撑了任务的圆满成功。
  项目技术领域跨度大,协调关系复杂,为了试验项目的成功,张东伟在外场日夜坚守,他直面挑战、全力投入,坚定着内心的夙愿。从年初逆行出征,到最终任务结束,张东伟在这一年里外场出差近150天,没有耀眼的功奖,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他用满腔热忱,在平凡岗位上坚守责任、辛勤耕耘,为逐梦蓝天倾情奉献,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航空人的无悔担当。
  心系电网 梦不停歇
在成都所,自信和忧患意识常常共存,自豪和自信可以给成都所人更多大胆创新所需要的勇气,而忧患意识又使成都所人更加奋发图强。自2017年担任电网室主任后,张东伟深感责任更重,在带领科室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他更需引领专业发展,继续走在国内航空电气互联技术发展前列。
  整个电网室作为设计环节的“后墙”,面临所里几乎所有型号的科研及批产发图任务,工作无疑异常繁重。尤其是近几年各型发动机各型号换装设计工作,协调接口多,输入滞后,周期紧张。保“后墙”、不拖任务,压力大是毋庸置疑的。张东伟分析了各个型号的状态情况,将任务拆解分配,让同事们遇到问题不要怕,及时上浮问题,把难以沟通协调的工作都揽在自己身上。有时他也被繁琐的协调迭代弄得焦头烂额,但他深知只有稳住心态,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转头又静下心来重新梳理协调。在他的精心组织、积极推动下,全室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圆满完成了各型号科研工作。
  为了全面提升飞机线束设计、制造水平以及生产效率,提升线束建模准确性,提高线束制造与设计一致性,解决长期线束设计及制造的痛点,张东伟组织科室头脑风暴,试图打破现状桎梏,探索新的工作模式。他组织策划,联合成飞公司工艺人员提前介入线束设计工作,在某型号发图中,开展厂所联合攻坚,共同推进全机线束的设计/工艺全生命周期一体化建模工作,协同创新,综合设计,力争实现线束全三维设计及三维制造。而这一想法最终得以实现,厂所成立某型号线束设计发图联合突击队,尝试厂所融合设计制造新模式,开创了厂所合作新局面。与此同时,张东伟还带领研究室梳理并明确了未来推进飞机智能布线的建设思路,全力进行飞机电气互联系统技术体系及技术领域的拓展。他以敏锐的眼光,探寻电气互联技术发展,始终向着心中的无形高地执着前行。
  担起领域发展责任,张东伟的攻坚才刚刚开始。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科研工作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探索、摸爬滚打。技术前行的路上永远没有终点,以后或许还有许多未知,但是张东伟相信,认真走好脚下的路,未来自然会有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