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南京机电 全面攻坚冲刺 决心决战决胜 2021-11-09 

  




本报通讯员 李远征
  10月以来,航空工业南京机电各项重点任务进入“全面攻坚冲刺、决心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高速行进阶段,骤然而至的“限电令”打破了原有的交付计划,影响了各项产品的加工装配试验和交付进度。
  为满足主机和客户需求,有效应对用电紧张的严峻形势、保质保量按节点完成好各项重点交付任务,南京机电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努力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完成科研生产任务。自10月20日起,南京机电组织员工利用晚上时间展开任务攻坚。
  “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在全体职工中迅速形成广泛共识。广大职工纷纷主动请战,他们表示,在这个非常时期,任务交付是大事,我们可以啥时有电啥时干。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一支支党员带头、骨干担纲、职工参与的攻坚队伍很快建立起来。他们挑灯夜战奋战一线,通宵达旦攻克难关,汇聚起了南京机电克难关保交付的磅礴力量。
  在制造系统,各制造分部上下同心共赴难关。
  制造一部在认真组织政策分析后,紧急制定相关措施,在保证生产任务的前提下灵活排班。大功率设备操作人员工作时间为晚上12时到早上5时,二线班组白天关闭公共区域不必要的用电设备。截至目前,制造一部累计加班人数已达600余人次。
  制造二部承担的生产任务量较往年也有大幅增加。在距离完成全年零组件任务交付还剩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部门积极克服生产形势严峻、生产压力巨大的困难,决定从10月26日起,将工作时间调整为早8时至晚20时。全体员工站在一起,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勇敢地担负起航空报国的使命。
  年轻的制造二部壳体工艺室服从特殊时期的工作时间安排,克服一切困难,提高工作效率,无论什么时候要求到岗都坚决完成任务。在需要安排通宵夜班时,工艺室的年轻人王昱凯、李蒙招挺身而出,他们租住在单位附近,把休息的机会留给了离家较远的同事。刚参加工作的张伟和孙可新紧随其后,主动请缨应对夜班挑战。10月26日晚,在全力冲刺全年任务的号召中,为保证生产现场需求,工艺室积极组织工艺员们赶抢生产任务。当晚,工艺室共21人在岗,超过了总人数的85%。
  制造三部属于特种加工单位。接到限电通知后,部门立即成立应急小组,对制造三部各专业板块产能进行分析,对生产任务进行梳理,并采取了多项措施。表面处理按着生产周期,采取白班加晚班,阳极化产品采取大夜班,热处理渗氮、氮化常规的产品采取白班加晚班,三班轮流制,钣焊真空炉采取大夜班模式。目前,制造三部各专业板块生产现场机器隆隆,职工们在生产线上有序生产。
  在研发系统,大家也在紧锣密鼓赶抢任务。
  液压部、传感器部针对前期舵机调试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多方面排查、分析、仿真、试验,摸清了现象与机理,通过传感器、系统共同改进解决了难题,也提高了传感器的绕制合格率,实现了技术突破。针对现有验证能力不足的情况,团队先后多次赴外场调研,确定了部分试验条件建设的路线;针对余度配置、性能安全性等问题,团队组织学习、消化、讨论国外作动器系统架构相关资料,结合对现有成熟舵机的理解,识别出当前系统、舵机架构设计的风险,并制订了下一步重点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燃油部为确保交付和完成相关试验,跟产在制造现场“白天黑夜两班倒”:保证零件生产的进度能够早一点,再早一点;单位试验设备不足,便积极寻找可以开展试验的单位:刚刚协调好试验厂家,却因疫情不能离开南京,又紧急寻找在南京能够开展试验的厂家。按照主机要求倒排时间节点,将每一项试验精确到具体日期;每天关注试验进展,保证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装试一组、装试二组迅速制定临时工作流程。晚23时装试二组20人全部到岗,摸黑召开了临时班前会,仅用40分钟对整个试验流程进行了梳理和风险分析,并针对本岗位任务节点要求,进行了自我排序,制定每天22时至第二天6时工作制、每天6时前报告完成情况等临时工作制度。
  月底是环控部装配任务的高峰期。配套零件往往是一推车、一推车地运过来。尤其是活门类产品的装配,突击队成员在外厂维护产品来不及赶回,其他装配师傅又捉襟见肘,分身乏术。紧要关头,“90后”挺身而出,到装配间帮助完成任务。
  二动力部紧急梳理了任务优先级,将任务和人员分为两组。一组在凌晨完成试验等高耗能任务,另一组在正常工作时间进行装配等日常低耗能工作。接下来几天,二动力部生产现场既保证了错峰用电的要求,又保证了试验进度,设计、工艺、调度、装配各岗位骨干、党员勇担重任,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夜班任务,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体成员没有任何怨言,以舍小家顾大家、顾全大局的集体精神,兢兢业业奋战在工作岗位。
  能源传动部涡轮与传动组的试验人员22时全部到岗,检查设备状态。面对冲压空气涡轮产品这个大家伙,上下台架都是个消耗体力的重活,也是需要团队配合完成的工作环节。
  产品外形复杂,抱举均不方便,好在大家经验丰富,彼此协作默契。几个年轻人借力将产品托举至吊架前,对好夹具位置,立即就有伙伴将准备好的紧固件和工具递上。所有试验准备就绪后,零点准时启动设备。凌晨3时,风力驱动试验启动。设备入口狭小,助力工装无法进入,洞体内部空间有限,只能靠人力搬运装拆产品及夹具。几人在设备内部工作,转身都困难,还得完成连夹具在内近200公斤产品的安装拆除。但工作就是使命,试验台前,没有昼夜之分,只有全力以赴去完成。
  在团队协作、齐心攻坚的过程中,南京机电涌现出许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科研计划部型号主管邵一舟积极参与内外部协调,与客户就研制产品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并协调备件资源,落实故障分析和返修处理。他第一时间传递及处理外场问题和主机需求,在近几次主机召开的型号成品协调会上,得到了主机厂所的充分肯定。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工艺员,制造一部燃油环控工艺室副主任张光彦是“领头羊”之一。执行临时工作制度期间,工艺室新员工工作能力尚不足以处理生产问题,晚班排班均会安排一名老师傅值班。张光彦位列其中。某次晚班,有一批次产品数控加工程序出现了问题。在生产现场,员工将问题反馈给张光彦。时间紧、任务急,张光彦前一天刚上完12时至凌晨5时的大夜班,仅回家休息了一两个小时,上午8时又回到岗位,继续投入工作,研究调试数控加工程序,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多。产品最终加工合格,确保了一线生产的顺利进行。
  铣工章培临危受命,主动承接多个复杂零件的加工任务。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边积极与工艺员探讨加工方案,一边研究自制工装。为改善零件初加工阶段合格率低、浪费严重的情况,章培绞尽脑汁,连吃饭、走路,想的都是任务。他尝试各种办法,多方求教询问,积极向有类似加工经验的人请教。最终,他通过调整零件的装夹方式,对加工参数进行反复调整和匹配,使零件的加工合格率从20%提高至90%,保证了产品交付的进度。
  新晋“奶爸”张旭听说有任务,将正在休产假的妻子和出生仅4天的孩子交给家人照顾,自己一头扎进工作现场。供应链管理部50多岁的寻广涛一直奔波在全国各地的外场,保障南京机电所需的各项产品交付……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工作与奔忙。他们把航空报国的初心和航空强国的使命融入血脉,把晚上当成白天来用,把机床的轰鸣声当成集结的号角,把肩上的责任融入闪光的零件,把报国的情怀散作满天的星光。
  他们是航空工业数不清的一批又一批坚实的“螺丝钉”,也是南京机电的现在和未来!
  本版摄影 何家欢 罗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