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无人区” 2021-11-09 

  

王超磊 高路
  科研道路,既有千帆竞发的星辰大海,也有人迹罕至的未知地带。每一次探索,就像“无人区”里的探险,只有擦出“从0到1”的知识火花,才有“从1到100”的技术爆发。
  今年7月,在第二届空军“无人争锋”挑战赛上,航空工业导弹院“霹雳争锋”战队凭着系统的策划、稳定的算法、集群的规模,一举夺得了“空中握手”科目的冠军,在国内无人装备领域全国大赛中实现了重要突破。
  由空军装备部主办的“无人争锋”挑战赛,是国内智能无人机集群系统的顶级赛事。2019年末,“无人争锋”再度设擂招贤,邀请无人机高手们“比武论剑”。这几年,无人、协同、智能、集群,这些词汇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机载武器研究者的视野,带着开辟“新赛道”、挑战“无人区”的胆气,来自导弹院的10名青年组成了“霹雳争锋”战队,报名参加“无人争锋”大赛“空中握手”科目的角逐。
  实战性强,是“无人争锋”的突出导向。“空中握手”,模拟的就是无人机空中受油、空中回收。比赛中,每支队伍要派出2~10架全自主无人机,依次完成对领飞无人机的高精度对接。这不仅要识别好领飞无人机的位置,还要克服复杂气流的干扰,确保跟得上、飞得稳、对得准,难度极大。上届比赛中,该科目的冠、亚、季军同时空缺,成了名副其实的“无人区”。
  铁翼升空,背后是创新者搭建的“天梯”。节点紧张,两个月内,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5月中旬顺利完成试飞演示,无人机综合性能、自主飞行能力和编队飞行能力得到了实际验证。
  为了应对赛场上可能的强风、杂波、降水和复杂光照环境,团队成员反复迭代,从一架、两架到五架、十架……天空中紧密的无人机编队,凝聚了团队成员的智慧和汗水,也积累了失败和教训。
  受疫情影响,备战大赛从原来的突击战变成了持久战,但大家不放松、不懈怠,在最后的两个月里,周末搞试飞,深夜做测试,对接策略更加成熟,团队配合更加默契。两年磨剑,终成锋芒。“霹雳争锋”,已经不仅仅是队名,更是必胜的信念。
  今年7月中旬,大赛终于在河北涞水开战了。在赛前测试中,“霹雳争锋”战队在众多强手中率先打通信息链路,率先完成实飞测试,还根据场地特点改进了算法设计,已经从技术上先声夺人。
  然而临近正式比赛,一场特大暴雨突袭了中原大地,高速封路、铁路停运、航班停摆。这就意味着除了之前留守赛场的两名队员,其他人已经无法按时参赛。就这样,王超磊、刘俊明等组成了“无人争锋”人数最少的参赛队伍,却要保障本科目中规模最大的机组编队。这支队伍打破了跨界的壁垒,经过了疫情的磨砺,突破了暴雨的重围。“无人区”里的争锋之路才刚刚开启,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创造无限的可能。
  7月21日,预赛正式打响,来自军工、高校、民企等系统的七支队伍轮番献技,在严格的考验下,“霹雳争锋”战队和某高校队伍晋级复赛。在预赛中,对手也展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经过分析敌我特点,大家决定稳中求胜,确保无人机软硬件处在最佳状态。
  事实证明,团队的策略是正确的。两天后的复赛,小雨连绵,无人机升空后,雨势却陡然增强,密集的雨点浸透了防水层,地面设备进水短路,天上的无人机群与地面失联了。关键时刻,团队准备的备用设备发挥了作用,迅速扭转了局势。经过与主办方沟通,雨势转小后,铁翼再次出击,最后以稳定的发挥击败对手,成为科目四挺进决赛的唯一队伍。
  没有休整的机会,决赛就在7月24日打响了。洛阳的队员们也很给力,历尽千辛万苦,决赛当天赶到了涞水,一起见证“无人争锋”的时刻。如果说预赛和复赛是跟对手的竞争,决赛就是对自己的超越。决赛那天,长机顺利定位,编队分秒不差,创造了成功8次对接的赛事最好成绩,夺得了“空中握手”的科目冠军!
  7月28日的闭幕式上,“霹雳争锋”战队作为冠军队伍进行了空中实飞演示,充分展示了航空工业的形象和底蕴。
  放飞无人机,填补无人区。从预赛到复赛,从复赛到决赛,团队成员不断总结,越比越好,“0、10、29”,这组数字是大家一路拼搏的写照——
  “0”是全程零失误、零损失。“10”是10架无人机,组成了科目最大的机组编队。
  “29”是29次飞行,完成了科目最多的飞行架次。
  回想备战历程,队员们褪去了稚嫩,留下了沉稳,成长为预研创新的拓路先锋。一年半的时间里,有的队员遭遇亲人去世,来不及整理情绪,就带着思念出征,千里万里、关山飞渡。有的队员多线任务并行,一周辗转四地,时间可以拼抢,空间不挡热情,千头万绪、精益求精。霹雳争锋、赛场夺冠的信念,把大家紧紧地聚在一起。
  这次大赛只是前进路途上的一个小小符号。在科技创新的赛场上,无人、协同、智能、集群……未来更多的技术挑战还等着铸箭青年去探索、去奋斗、去验证、去突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中国青年在创新的“无人区”里披荆斩棘,为科技自立自强开辟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