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向高水平人才的创新高地迈进 2021-10-26 

  

党文婷 严圣禾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40年来,深圳之所以能创造奇迹,关键在于汇聚了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87万,孕育了鹏城实验室等3000多个创新载体、8家世界500强企业、超1.8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地区生产总值2.77万亿元,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人才之城。
  当前,深圳正通过人才工作紧抓先行示范区建设,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开始朝着汇聚高水平人才的创新高地迈进。
  “近年来,深圳市坚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落实用人单位评价、使用、激励等自主权,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
  为了让人才成为最重要、最活跃、最有效果的市场要素,深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当中就包括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的编制管理方式,对于市场发挥作用弱、政府主导投入的非竞争性领域,注重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通过支持设立特聘岗位,授权自主评价聘用高精尖缺人才,实现由以“帽”取人向以岗择人转变。
  此外,深圳率先推动人才政策体系重构,一方面推行简政放权,全市取消、转移、下放129项与人才相关的市级行政职权,另一方面通过给予用人单位、企业充分的自主权“破四唯”,构建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以更大力度、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激励人才投身实体经济和基础研究。
  作为创新之城,深圳正通过给人才管理做“减法”、对人才支持做“加法”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包括遵循科研活动和人才成长规律,放宽科研经费管理的限制,重构绩效考评制度等。此外,深圳还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市级科技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提升至30%,并支持高校自主布局,让基础科研人才有一张能坐10年的“暖板凳”。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深圳正结合港澳国际化、高校众多、专业化人才聚集的优势,探索实行更进一步的先行先试政策,例如在前海建设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放宽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资格条件,设立前海青年梦工场鼓励港澳青年来深创业,高标准规划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
   (本文摘编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