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青年人才,要有足够的宽容、远见与专业 2021-10-26 

  

薛澜
  在科技创新中,青年科学家和青年学者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给予合适的条件和环境,身处创新活跃时期的他们,一定能够产生具有创造力的重要成果。
  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好奇心和对自然奥秘发自内心的兴趣。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很多做基础研究的青年学者,如果选择科研作为自己的事业,一定要有好奇心这种内在的动力在驱动。
  我们应该避免把太多的功利性的因素附加到科学研究上。基础研究的特点是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基础研究一般需要大量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深入思考,最后才能形成关键性的突破。有时花了三五年时间去做一项研究,但最后有可能发现一开始选择的路径就是错误的,必须从头再来。从某种角度而言,越是重要的基础研究、越是关键的科学前沿,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们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计名利。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遴选机制。例如,国外研究型大学实行的长聘制度(Tenure),一般就是给用人的机构通过6年两个合同期来考察年轻学者的为人、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及公共服务精神。经过一定时间的综合考察制度,可以避免个别成功或失败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偏差。其次,年轻学者一旦进入研究岗位,就要给予其合理的生活保障和科研保障,而不能简单地根据过去发表论文的成功与否,人为地拉大待遇上的差距、对偶然因素失利者或坚持坐冷板凳者给予不合理的惩罚。只有承认失败的价值,减少对失利者的惩罚,才能真正激发青年科学家敢于去选择、挑战那些真正的科学难题。
  科学研究是一项专业活动,越是专业的同行评价,越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与进步。一个专业化水平高、合理健康的学术共同体的存在,将会极大地影响其成员的行为规范。长期积累下去,就会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和传统,从而促进整个学科领域的健康发展。(本文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