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牛”人 2021-10-22 

  

王蕾蕾
  转眼间,周松松已入职航空工业洪都15年了。随着多年的岗位历练,他已从一个铆装新手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娴熟的技术骨干,成为大家公认的铆装“牛”人。15年间,他一如既往地坚守工作岗位,优质高效地完成飞机装配生产任务,并一直在技术创新道路上开拓进取。
  做艰苦奋斗老黄牛
在生产交付工作中,周松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总是以身作则,勇创佳绩不畏难,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技术骨干的引领作用。
  在某型号生产过程中,机翼尾缘条定位安装的工艺复杂性和间隙尺寸的难以把控,且尾缘条在试装时两端容易往上翘,直接影响到飞机的交付。针对这一问题,周松松积极与工艺和设计人员协调。大家各抒己见,有人提出在支撑肋加垫来抬高尾缘条间隙;有人建议修改设计方案,把尾缘条一分为二,在中间增加加强肋来连接。但这些方法经过试验,均达不到生产交付要求。
  经过商讨,分厂决定由周松松带领几名技术骨干组成临时攻关小队,集中力量攻关。时间紧、任务重,小队成员只能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数天连轴转。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归。试验前后共计进行了6轮,每轮都需要对补偿加垫片的部位、厚度、截面楔形特征等技术参数进行逐一测算,并对所要采取的辅助支撑和压紧措施等进行反复试装调整。最后,攻关调整安装后的尾缘条中间部位与襟翼上翼面之间形成了约1.5毫米的间隙,达到了设计可接受的范围,顺利完成了襟翼尾舱缘条与机翼翼盒的连接,解决了复合材料襟翼舱尾缘条安装技术难题。该项问题的及时解决不仅为洪都公司节约了近60余万元的成本,而且守住了任务节点,为后续飞机总装工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创新发展拓荒牛
周松松勤于动脑、肯于钻研,在技术实践上敢闯敢试、大胆创新。在机翼襟翼内蒙皮接地模板安装时,因支架限制造成螺栓安装通路狭小,致使其余零件也无法安装。他建议将托板螺母铆接在支架上,在机翼主梁筋条上钻孔,该建议得到设计认可并实施;在高教机恢复生产时,他自行制作钻孔样板5块,专用顶铁2块,平铆卡改斜面铆卡,以减少铆接装配时间,为飞机提前交付打下基础;某型号由于弧形蒙皮与机身连接处没有铆钉与标准件连接,只能靠机翼上的托板螺母固定来保证机身机翼的间隙要求,经过研究成立了QC技术攻关小组,周松松参与制作了一个蒙皮余量刻线器,刻线位置稳定、准确,修配间隙能达到对缝间隙小于等于0.3毫米的技术要求,保证飞机结构稳定,节约经济价值约5万元人民币。
  类似解决的技术问题还有许多,周松松在悉心钻研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时,也善于固化成果并传承技术。近年来,每年提出并实施合建革新20余条,已授权1项发明专利,另有2项申报中。多次开展专题授课、导师带徒等传承技能。2016年至今,周松松已带徒弟6名,其中4名取得了高级别的技能鉴定,并在2019年荣获洪都公司“优秀师徒”称号。
  15年的工作历练,周松松已成长为一名技术熟练、工作能力强、产品质量信得过、先锋模范作用显著的骨干,也是铆装线上的一把“装配技术尖刀”。2017年,周松松获江西省“振兴杯”航空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并被授予“江西省技术能手”和“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2019年获中国技能大赛航空工业第六届职业技能竞赛飞机铆装工第六名并被授予“航空工业技术能手”和“航空工业青年岗位能手”……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这是周松松一直坚持的方向,工作中他依然严格要求自己,并未因为荣誉加身就骄傲自满。
  忆往昔,艰苦奋斗老黄牛;展未来,创新发展拓荒牛。筑梦路上,数不清的日夜奋战,周松松没有停歇,乘风破浪,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