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中关村论坛观察“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走向 2021-10-22 

  

佟欣雨
  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科技进步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每一次科技创新都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以“智慧·健康·碳中和”为主题的2021中关村论坛,以及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的第24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汇聚了位于时代和行业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活力,展现“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时代脉动。
  2021中关村论坛专门开设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平行论坛,会上专家学者交流形成共识——“行业+人工智能”的应用探索已推动未来产业初现雏形,但目前仅揭开了“冰山一角”。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在发言中谈道:“未来不是今天的延续,讲未来需要想象力。不确定性是未来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需要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
  “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作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
  如何把握“不确定”中的“确定性”?专家认为,未来产业依托于新的技术突破,特别是源头技术突破的衍生应用。前段时间,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登上社交媒体热门榜单——中国科学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初步测试显示,人工合成淀粉的效率是传统农业生产淀粉的8.5倍。从“0到1”的概念突破,到“1到10”“10到100”的深入研究与成果转化,未来产业的发展路径逐步清晰。
  把握未来产业的基本方向后,下一步应使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强、不确定性高,从实验室前沿技术突破走向市场,需要科学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政策制定者协同互动,营造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的创新生态,探索包容性高的制度。”科学技术部副部长邵新宇提出,将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进行一体化部署,开展未来产业培育示范,打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本文摘编自《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