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战鹰起飞的地方 2021-09-17 

  

张学良亲自驾驶飞机开辟航线。原东三省航空处办公楼。

沈非
  “工厂的任务是生产制造和修理飞机及零件(不包括发动机)。”“由中方购买制造飞机用的荷兰机器,由荷兰方面负责培训中国工人的生产技术。”“工厂的资本定为中国国币四百万元,折合美金一百万元。”……这是1931年张学良与荷兰弗克公司签订的《东北航空工厂组织大纲》中的部分内容。
  早在90年前,沈阳北陵之北的三台子地区,就规划了一座航空工业城。
  然而,随着“九·一八”事变的枪炮声响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建设航空城的计划永远停留在了发黄的纸张上。
  第一架飞机从东塔起飞
飞机最早在沈阳起飞的地方,不在北陵机场,而在东塔机场。
  在沈阳四塔之一的东塔之下,有两座现代化的工厂:一个是新光,一个是黎明,最早这两个工厂是一家。而这里,则是百年前沈阳航空工业最初的发源地。
  “溯源沈阳的航空工业,必须要提到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他们的航空梦,成就了沈阳航空工业的开端之笔。”曾深入研究黎明公司建厂前历史,并参与编写了《黎明公司建厂前历史印记(1919-1954)》一书的中国航发黎明老科协理事、文史组组长谢瑞福介绍说。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直奉联军在打败了段祺瑞后,将皖系南苑航空学校的飞机进行了瓜分。张作霖分得了其中的部分飞机和设备,同时将一批航空人才招募为己有,这为他组建东北航空军和东北航空工厂打下了物资和人员的基础。
  与此同时,张作霖委托时任奉天督军公署参谋长的乔庚云筹备建立航空军事宜,并成立东三省航空处,由乔庚云任处长。东北航空军宣告诞生。同时,张作霖勘定的“在东塔农事试验场上辟建奉天东飞行场(现东塔机场)”开始动工。
  “1920年10月16日,张作霖命人征用东塔以东200米,原农业实验场的空地,在这块空地上修建了500米长的土质跑道和航空处办公楼、员工宿舍和南北两座简陋飞机库,然后开始招收训练飞行员。就这样,东塔机场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的机场。”谢瑞福说,航空处还建设了两座棚式厂房,以铁工班和木工班为基础,建立了航空工厂。
  东北航空军和东北航空工厂的建立,从无到有,几经改组,使东北军空中力量不断增强,航空工厂维修和制造能力日益提升,为奉军的实力扩充起到了促进作用。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5月奉军战败退回关外。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直军拥有空军优势。兵败后,张作霖吸取直奉战争失败的教训,大力整军,强力扩充航空实力。为培养航空骨干力量,1922年9月成立了东北航空学校。航空学校学制3年,陆续培养了100多名学员。
  “张氏父子对航空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1923年9月,张学良主管航空事务后,亲自担任东三省航空处总办,主管东三省航空事宜。当时的东三省航空处办公楼,至今仍在航天新光公司院内,保存完好。”
  张学良受命主政东北航空处以后,一手创办航空学校,扩展航空力量。通过张学良的悉心筹措、外派留学生和自办航空学校,共培养了100多名航空人才,为进一步扩展空军创造条件。他利用这批人才,购买和修配原有飞机,成立了飞龙、飞虎、飞鹏、飞鹰、飞豹5个航空队,拥有50多架飞机。为保障这些飞机的维护使用,东塔机场于1924年增建了一座长240米、宽24米的飞机库和飞机修理厂房。
  此后的航空机构名称先后变更为东北航空处、东北航空大队、东北边防军航空军司令部和东北航空署,并连续多年多次对东北航空军和航空工厂进行改组和扩充,使东北航空军的力量不断壮大。航空工厂的维修和制造能力持续提升,东北航空军成为当时国内实力最强的航空部队。
  谢瑞福说:“张学良主政时东北航空处的特点是工厂和空军合二为一,空军是主体。他们最早只从事飞机修理,到了1924年以后,逐渐开始买件组装飞机,从荷兰等地买来发动机、螺旋桨、起落架等。这时,飞机的非主要部件已经可以自己制造,但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还不行。到了1928年左右,就已经比较成规模了,航空军发展成为5个航空队的规模,飞行员中中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都有,工厂则以修理组装飞机为主。”
  张学良“航空梦”破灭
1930年9月,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兼航空军司令的张学良,为了扩充空军实力,建立了东北航空工厂,并命令东北边防军修筑北陵机场。
  “其实当时,对于在沈阳北陵公园的东北部修建机场,东北边防军内部有着许多不同意见,一些高级将领争论不休,最后张学良一锤定音,决定在现在靠近沈阳北陵公园东北部的地方建设飞机场。”沈飞航空博览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之所以选择在北陵附近修建机场,其实张学良是有考虑的。首先从历史文化的传承上来说,史料上说,沈阳有一条‘龙脉’横亘东西:在沈阳市区北部画一条线,起点是辉山,沿着天柱山(福陵即东陵)一路走来,经过东山嘴子、二台子,再到隆业山(昭陵即北陵),最后到塔湾为终点,这条线被誉为沈阳的‘龙岗’地脊。同时,张学良在沈阳的北大门兴建北陵机场,也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多方考虑,张学良最终选择在此建设机场。”
  张学良一边着手兴建北陵机场,一边与荷兰弗克飞机制造公司(以下简称弗克公司)就建设东北航空工厂的相关事宜进行沟通。弗克公司对此高度关注,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除了派专人来沈阳协商建厂事宜之外,还特意派了两名飞行员,驾驶着两架战机为张学良做飞行表演。通过空中展示飞行和地面参观考察,双方对飞行性能和建厂事项彼此达成合作,很快就进入了建厂的准备工作。
  张学良亲自驾驶飞机开辟航线
  1931年4月4日,张学良与弗克公司的出口经理兼谈判代表诺许签订了相关协议;5月26日,诺许将《东北航空工厂组织大纲》呈报给张学良。合同规定,该厂设在沈阳北陵,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资本定为中国国币400万元(折合美元100万元),全部资本分为4000股,每股为美元250元,另有无价额的发起股票1000股。张学良在其中分得了资本股票600股、发起股票600股,并担任董事长;弗克公司则分得资本股票600股、发起股票400股,转让3种飞机(单座、双座战斗机,双座侦察/轰炸机)的制造专利技术,诺许担任副董事长。该公司有效期为8年,从事飞机及其他器具与附件的制造和修理,但不包括发动机。期满之后,工厂由中方收回自办。中荷双方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建“东北航空工厂”。
  谁料,就在北陵机场即将竣工之际,“九·一八”事变爆发。1931年9月18日夜里虽然炮火绵密,但奉天城内的兵工厂、飞机厂、飞机库却完好无损,由此,日军此次事变中有计划夺取完整机场的野心可见一斑。
  日军顺利占领东塔机场、北陵机场及航空工厂后,掠夺近300架飞机,包括刚从英国买回来、还没来得及拆箱组装的60架“摩斯”双座教练机,以及从捷克进口的40架飞机散装件和5台发动机。一夜间,张氏父子苦心经营10年之久的东北航空事业,全部为日军所掳。张学良建设东北航空工厂的计划随之破灭。
  “沈阳的兵工厂和航空工业被日本帝国主义者觊觎已久,日军早年就以顾问、技师、技士的名义在工厂中安插了许多间谍和情报人员,全面掌握了工厂的情况。‘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上午,日军在厂内日本间谍的配合下,迅速占领兵工厂和航空工厂,厂内几亿元的资产尽数落入日军之手。”说到这里,谢瑞福语气沉重。
  1933年春,蒋介石把东北空军残留在北京南苑机场的8架爱弗罗战斗机调至河南洛阳,并下令东北空军合并于中央空军。原来东北空军的飞行员、机械师不愿受蒋介石收编的,大部分投奔了新疆军阀盛世才。至此,东北空军彻底消失。
  侵略帮凶“满航”与“满飞”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霸占了沈阳航空工厂和机场,于1932年9月在奉天商埠地(今沈阳市和平区五经街3号)建立满洲航空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航”)。
  刚开始,“满航”以东塔机场为中心,开辟日本至东北全境的航线,它所包含的业务表面是军事及民航运输,但更主要的是进行空中摄影、资源调查、通信联络等谍报活动,还包括掠夺中国物资运回日本。但不久后,日军发现东塔机场不能进行大型客机昼夜运行,限制了他们更大规模地掠夺中国财富和扩大侵略,于是将“满航”全部搬迁到了张学良修建的北陵机场,并陆续修建了修理飞机发动机、机体装配等的厂房,专门从事修理轻型战斗机和轰炸机,还总装日本客机。
  1936年11月3日,“满航”在原北陵机场的基础上修建的大型机场投入使用,将商业运输业务转移到了北陵机场,东塔机场专供军用航空运输使用。后来,东塔机场又划归给了日军野战航空工厂,供飞机试飞之用。
  1938年6月18日,在奉天航空工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满洲飞机制造株式会社”(简称“满飞”)成立,从“满航”分出。至此,“满航”全部迁至北陵,专事修理飞机和制造修理飞机用的配件。
  “1940年的时候,‘满航’续建3座厂房。其中一座是发动机厂房,两座为机体装配与修理厂房。工厂设有机体装配场、发动机装配场、附件装配场、机械场。主要修理德国、意大利、日本制造的轻型战斗机和轰炸机。”博览园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半殖民地工业生产一直持续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才有所改变。那年美国对日本宣战,为了满足战争需要,“满航”不再总装民用客机,改为专事军用飞机修理。
  “日军占领北陵机场长达14年之久,这就是日本侵略的历史罪证。”在沈飞航空博览园二楼东厅,工作人员指着一块刻有“满航”字样的石头界碑说。
  作为军事秘密单位,日本人对“满航”的管理相当严格。那时的“满航”大约有1200名员工,其中70%是日本人。日本人十分防备中国人,飞机的主要科研项目和飞机、发动机的主要零部件生产都在日本。为了不让中国工人掌握修理飞机的技术,各“职厂”(相当于现在的车间或生产单位)的重要部位都不让中国人接触,否则就是犯罪。工厂有日本宪兵队专门监督检查。
  当时,日本人在“满航”附近设立了一个供销业务部门,主要负责协作、签订合同。因为除了主要部件在日本生产外,一般的零件由沈阳的“协力工厂”(即协作工厂)生产。这样的工厂在沈阳有上百个,它们的技术资料和材料准备都由“满航”负责,协力工厂只按图纸进行生产,按合同及时交货,否则即进行经济制裁。
  “‘满航’和‘满飞’从建立到日本战败投降,共生产了4500多架飞机和3000多台发动机,沦为了日军侵略战争的重要帮凶。”谢瑞福痛心地说。
  沈阳航空工厂遭到大破坏
建在沈阳的“满航”“满飞”等航空工厂,因为其强大的飞机生产能力,二战后期成为美军轰炸的重要目标。
  “1944年12月7日和21日,以及1945年1月13日,美国空军三次出动数十架B-29轰炸机,轰炸奉天和鞍山等地,重点针对的就是‘满飞’和奉天造兵所。”谢瑞福介绍,“‘满飞’在被炸后损失很严重,三个大厂房被炸毁,大白楼的右翼也被炸坏,生产处于瘫痪状态。”
  历史资料里记录:轰炸中,因为北陵地区松林茂密,B-29飞机没能找准“满航”目标,只向北陵附近投下一枚炸弹,还没有爆炸,所以“满航”并有没有遭到破坏。但日本人为了保住“满航”,将大部分设备及原材料迁至白城子(今属吉林省),人员也随之调走三分之二,并遣散了部分中国工人。至此工厂名存实亡,只剩下寥寥可数的几十人,变成了日本军用飞机的检修场。
  日本宣布投降的那一天,留在“满航”的日本人特意布置了一个会场,前边摆了一台收音机,说是要听日本天皇训话。“满航”的日本人都得去收听,但中国人不准听。日本人听完他们天皇训话后,第一件事就是烧毁厂里所有的人事资料、统计资料、技术档案和各种账卡,之后他们开始破坏机器设备,能运走的都运走,实在运不走的就破坏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进占沈阳后,大肆抢掠遗留下的物资、机器、设备。“满航”也就只剩一副空架子,工人随之也散了,有做小买卖的、有修理钟表的……
  1946年,国民党空军接收“满航”,组建“北陵空军站”,修理美制B-25轰炸机,将破旧厂房当作油库和弹药库。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国民党军队在逃跑前,对沈阳的航空工厂和机场又进行了一次严重破坏,把能飞的飞机都飞走,来不及飞的就砸坏,技术资料、档案全部销毁。
  “多灾多难的沈阳航空工业,连年经受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军的破坏,已经不成样子。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朵荆棘之花才焕发勃勃生机,一步步走向兴旺。”沈飞航空博览园工作人员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