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交卷的密码 2021-09-14 

  

本报通讯员 白俊丽
  就在最近,航空工业一飞院某项目节点提前完成,这是该项目实现层层突破后创造的又一纪录。
  此前一周,院领导来到试制现场,对该项目的充分准备工作、高度的设计制造融合以及层层推进的工程进度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大家要以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推进项目研制和一流飞机设计研究院建设。
  这一席话,也恰恰道出了该项目提前完成的密码。
  变革的理念落地了有一种方法叫持续优化
去年“双线作战”的成功,极大地提振了项目团队的士气,大家有个共同目标,就是希望小步快跑,让后续研制的时间节点都能提前一点,把最终的任务目标抢出来。
  在年度项目策划时,总师系统自加压力,在集团考核节点和合同约束节点的基础上,实施工程拉动计划,将目标节点按照提前1~2个月的预期进行策划。项目团队一方面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迭代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策划,另一方面,及时吸收总结经验,制定年度的项目策划。
  为了避免走弯路,让决策更为科学,总师系统兼收并蓄,及时学习各项目成功经验,由各副总师思考领学,并在总师例会上进行应用汇报。同时,总师系统邀请各承制单位,共同参加总师例会,现场决策重点问题事项,真正让型号总师系统牵起头、跑起来。
  同时,在项目策划中,总师系统持续优化工作项目,既包括试验项目和装配工序的优化,也包括工作程序和攻关着力方向的优化。前期经过充分试验验证的好方法和好项目,大家可以直接进行借鉴和使用。
  “拼得很厉害,现场24小时都有人工作,还是原班人马,大家采取‘人换班,飞机研制不休息’的模式继续冲刺。”项目办主任张旭说,团队对于项目的珍视,发自肺腑,这让项目研制流程更快、方法更熟、融合更好。
  这种状态,大家称它为“项目模式”。
  现场的进度加快了有一种节奏叫拼抢
现场的进度有多快?技术团队是按小时和分钟计算的。如果前面进度耽误2小时,大家都会想办法把这个时间在后面的工作中抢回来。“没有人考虑是哪个环节影响了进度,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完成最终目标!”这种一本账、一盘棋,各环节相互打配合的打法,让团队感觉“很过瘾”!
  为了共同实现任务目标,项目团队每天开现场会,一起对计划、抢节点,共同商量着怎么完成好当日的项目节点。无论再忙,现场周例会的召开也是雷打不动;无论再紧,质量进度优化这件事一刻也不放松。项目团队会现场解决设计提出的问题以及制造的需求,给出方法策略,既满足设计优化完善的需求,也保证型号的节点。
  大家相互感染,相互被感动,不管是文件发图,还是急需的设计文件、数模等输入,只要是自己手里的任务,大家都想办法及时处理发出,并跟踪进展,确保现场规范的研制实施。
  项目团队很享受这种奔跑的工作状态。“我们希望一型飞机比一型飞机更好,不断迭代,真正从每一架机的小步快跑,实现整个项目的进步。”
  改革的成果显现了
刘卓,是项目负责人王军的技术助理。他于今年3月刚刚加入该团队。按照职责定位,刘卓主要负责协作王军开展项目管理,与上下游专业进行技术对接。
  他负责的第一项任务便是跟进项目机上地面试验,这也让他见证了项目团队的奔跑速度。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极尽可能抢出时间,为整体进度赢得时间。”项目团队坚持“智慧创新+艰苦奋斗”的策略,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目标变为可能,又在持续奔跑中不断固化方法经验和成效,在新的纪录上不断刷新开创更新的纪录。
  “上一次花了20天做的试验,这一次用了10.5天,原计划3天的试验,干了2个通宵……”想方设法将时间往前赶,在每一个环节精益求精,这是刘卓对项目团队最大的印象。
  就在不久前,刘卓就经手了一件急事。有10余项技术单需要在次日9时举行的技术评审会前完成归档。接到任务后,刘卓和其他几位技术助理迅速分工,分头沟通、上浮问题,由总师系统决策解决,所有技术单全部完成归档。“这在以往,从单据发出到归档,以往怎么也得需要3~5天。”
  “技术助理最大的好处,就是拉近了项目中心和一级总师之间的距离。技术助理会第一时间去汇总单据,梳理出哪些问题需要当初决策,哪些需要多专业协调处理,并及时汇报处理。一般当日或者第二日就能够形成决策,输入到设计现场。”
  每天跟进单据、解决疑难杂症、在试验生产现场办公,刘卓觉得,既然把自己放进这个流程里,就要想办法为项目的顺利进行赋能。
  在刘卓跑现场的同时,张旭就在办公室办公,以“办公室+现场”的模式进行配合,现场忙到几点,办公室也跟着忙到几点,协调流程,及时反馈给现场。
  在试制现场,大家纷纷都说:“处理效率提高了很多,改革的成果显现了!”
  这让刘卓的心里格外甜!任务之后,还有更多更难的挑战。项目团队已经开始实行总师值班制度,以加强现场保障力度。
  大家一路小步快跑,对于他们来说,不断开创项目奇迹的,正是整个项目团队的这种开创和忘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