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蓝天的大国工匠们 2021-08-27 

  

本报记者 任旼
  近日,电视剧《逐梦蓝天》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该剧讲述了秦天、赵德良、张长江、郑有福四个航空家庭、三代航空英雄前赴后继让“中国制造”的飞机翱翔于祖国蓝天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国之重器,以命铸之”的坚定信念,进一步点燃了观众关心中国制造、热爱中国制造、奉献中国制造的热情和信心,也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逐梦蓝天》中,赵德良曾和秦天讲到自己的梦想就是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副油箱问题,用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能力。苏联专家认真查核以后,认为这个完全可以替代苏制副油箱。事后经上级批复批准,3个月造出了3000个副油箱投入使用。
  在航空工业中,也有众多大国工匠,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擦亮了“中国制造”的新名片,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制造”的优质和高效。航空工业沈飞员工方文墨,他加工的航空零件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三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突破了教科书上人的手工锉削精度千分之十毫米的极限。他是钳工界奇才,25岁成为高级技师,拿到钳工的最高职业资格;26岁参加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夺得钳工冠军;29岁,成为航空工业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他用双手创造了一个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加工精度——“文墨精度”。在2016年“九·三”大阅兵飞过天安门的5架歼15上,有不少核心零件都是方文墨和他的班组做出来的。
  “作为一个航空人,我愿意做这样的铆钉,铆在合适的位置上,恪尽职守、踏实进取,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圆梦航空。”这是中航西飞国航厂铆工薛莹的感悟。1992年,薛莹从西飞技校毕业,19岁的她成为西飞国航厂的一名铆工,从事国际合作项目波音737-300垂直尾翼前缘的装配工作。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发挥着光和热,带领“薛莹班”先后交付5000余架份波音737系列优质垂尾,将“中国制造”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在航空工业,有一句话叫做“型号成功我成才”。鲁宏勋对于航空工业导弹院来说,可谓一个人改变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升华一个群体。有31名成员的鲁宏勋班可谓高技术工人的“梦之队”,其中有5位全国技术能手、9位河南省技术能手以及一位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在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赛场上,鲁宏勋连续五届被聘为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带出了几十名全国技术能手和多名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为国家、为行业、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技术人才,被评为“中原大工匠”“河洛大工匠”。鲁宏勋从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空空导弹事业上的大国工匠。而这一切也折射出中国航空工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剧中,国家准备在祖国的西南西北更多地方建立飞机制造厂,但是不久后,苏联专家突然撤离,导致航空事业再次受阻。此时,秦天加班加点,凭着回忆写出很多科研资料内容。秦天还建议自制钛合金,并提出了技术支持。在工厂如火如荼的建设中,研制钛合金也再见曙光,之后轰B终于首飞成功。
  航空工业为保证飞机性能,制造时也遇到不少困难。而龙建军,就是在“猎鹰”生产过程中专门“攻坚克难”的人。他于1999年进入航空工业洪都,在铆装钳工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现在已成为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他说,打铆钉看上去很简单,但一架飞机有几万个零件,结构很复杂,85%以上的结构件都是用铆装来连接,靠的就是这手上的功夫。龙建军不仅践行工匠精神,将看似简单的铆装做到了极致,而且充满了创新精神,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改良工装、工具。
  在剧集中,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运输机航20完美首飞,重新唤起了观众心目中“科技强国”和“制造业强国”的时代口号。打造制造强国,离不开技能人才,尤其是作为大国工匠的高级技能人才。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为5800万,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近30%,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正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之重器的背后,航空工业有着一批朴实平凡、默默无闻却又身怀绝技的航空人。他们精工细作,毫厘之间追寻造物极致;他们默默无闻,平凡岗位深藏报国雄心。他们是国之利器当之无愧的“铸剑人”。
  刘时勇进入航空工业成飞后,开始了与飞机朝夕相处的30年。一万多个日夜的磨砺,0.01毫米间的操作精准度,这位大师级工匠的手工操作比机床还精准。30年间,刘时勇参与了歼7、“枭龙”、歼10等多个系列上千架战斗机的铆装工作。近年来,刘时勇还拥有了自己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徒弟们一起为建设一流航空技能人才队伍不遗余力。李世峰,航空工业飞机钣金工工种首席技能专家。30年来,他参与了多个重点型号的研制和生产,承担了13项课题和攻关的首件制造。他在岗位上的重复与坚守,厚积与创新,深深诠释了工匠精神,以及工匠对极致与创新的追求……
  近年来,为发扬工匠传承精神,促进技能人才队伍的锻炼和成长,航空工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也应运而生。这些大师工作室以“聚力攻关”为首要责任,以“突破科研生产瓶颈”为导向,引领技能创新创造,也培养着无数航空人从一个普通学徒一步步成长为航空领域的技能骨干,又一步步成长为大家眼中的标杆。掌握新一代技术,培养新一代人才,大国工匠们将不负韶华,砥砺前行,见证并推动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