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记2020年度航空工业担当作为领导干部邓景辉 2021-06-25 

  

本报通讯员 刘宏福  
“一个人只有将滚烫的事业心融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才能彰显价值。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航空人的无上荣光,感受到了作为科研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光荣和荣誉属于全体航空人!”4月17日,在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上,“航空报国功勋奖”获得者邓景辉深情表达了对航空事业的执着追求。
  作为航空工业首席技术专家、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总设计师,在35年的科研生涯中,邓景辉主持并参与了多个型号以及重大基础技术研究,作为我国新一代直升机研发的领军者之一,推动了我国直升机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跨越,开创了多项国内直升机研制的先河。
  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
  52年前,在江西景德镇秀美的岚山脚下,一群年轻人满怀激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聚在这里。邓景辉回忆道:“我小时候就知道景德镇有这么一个‘神秘单位’,专门研制直升机,每次听到周围人说有直升机起飞就特别兴奋。那时候我就梦想着成为这个‘神秘单位’的一员。”
  高中毕业后,邓景辉如愿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在大学学习期间,技术的魅力让邓景辉越发对航空研究方向感兴趣,并决心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毕业后参与到国防装备的研制中。1986年,邓景辉带着激动、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来到了自己从小的梦想之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进入直升机所后,旋翼系统研究室设计员是邓景辉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从此,他的科研生涯便与旋翼结下了不解之缘。参加工作之初,我国还没有自行研制过直升机旋翼系统,与国外的巨大差距让初涉直升机研发的邓景辉深受触动,暗下决心: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需要相统一,迎难而上,拼搏奋斗。从此,“敢为人先、挑战自我”成为他科研生涯中坚守的信条,“创建旋翼自主品牌,实现国产直升机技术跨代发展,振兴民族直升机产业”,更成为他矢志不渝的追求。
  邓景辉记得,他的第一份活儿是负责一项复合材料夹板的分析任务。那时,兴致高昂、充满激情的他丝毫没有察觉到后面可能会遇到的挫折。他认真策划如何对复合材料夹板进行计算分析,从摸清结构、建立模型和本构关系,再到画网格,最后到编写程序,所有的前期准备工作邓景辉都干得十分顺利,就等着在高性能计算机上“一算验真章”。
  但当时直升机所只有一台打卡式计算机,邓景辉和同事们只好24小时“连轴转”,人停机不停,遇到运算量大的项目只能去外地运算,邓景辉这次负责的项目需要出差到上海。“你只有一个礼拜时间,必须把任务搞定。”临走前师傅对他说。到了上海,邓景辉一下火车就直奔目的地,扎进计算机房,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里面。通过三天的努力,他顺利完成了所有计算机程序和数据调试工作,就在他以为即将大功告成时,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计算机运行出来的结果与理论计算完全不符!
  他悻悻回所后沉下心来,对上万组原始数据重新进行细致的分析。终于,在浩瀚如海的数据中,一个微小的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两组数字在编码过程中顺序输反了!这个小小的质量问题可能就是导致任务失败的元凶。邓景辉再一次争取到出差的机会,结果程序一次通过。“在当时用有限元分析计算还是新鲜玩意,我拿回的夹板应力分析是所里第一张彩色的完整的结构件应力分布图。”质量问题迎刃而解,邓景辉拿着厚厚一摞计算资料回来,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邓景辉始终认为:质量在于细节,创新源于积累。“在对原理没有完全吃透的情况下进行所谓的‘创新’,最后设计出的东西质量不过关,问题只会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沉下心来钻研技术,多去一线提升动手能力,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邓景辉带领团队针对每项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套球柔性桨毂。此后,装有球柔性桨毂的旋翼原理样机成功实现了演示验证飞行,我国终于掌握了先进球柔性旋翼设计的关键技术。
  矢志航空报国,打造强国利器
“中国直升机技术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在35年科研生涯中最执着的梦想!”邓景辉始终对直升机事业怀有一份深情。他认为,从事科研工作要有坚定的信仰,也需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更要有勇往直前必胜的决心。35年的不懈奋斗中,他先后荣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航空航天月桂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重要荣誉。
  汶川地震,直升机在灾难中架起空中生命线,举国上下一时间把目光聚焦于直升机,大型运输型直升机和高原型直升机的作用受到普遍关注。此时,已经着手谋划并组织实施通用直升机先进技术攻关和总体技术方案论证等工作的邓景辉更加坚定信心:打造中国自己的高原直升机,尽快研制一款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直升机。
  终于,直20来了。在型号研制动员会上,他带领研发团队发出了铮铮誓言:“牢记航空人神圣使命,发扬精神,勇挑重担,攻坚破难,超常拼搏,挑战极限,在挑战决战决胜的主战场争当先锋,在创先争优的第一线为党旗增辉!”
  直20的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技术新、要求高、难度大、周期长。邓景辉始终憋着一股劲: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的,必须攻克关键技术,走自主创新道路,做出中国人的“争气工程”!
  每一次系统停止工作,邓景辉都会守在工厂,逐一排查故障。而这背后,是整个团队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的奋战。其实,在直20立项前的10年里,邓景辉和团队就已经开始了旋翼防除冰的先期关键技术攻关。加上型号立项后的正式研制,前后整整20年,他不是带领团队泡在设计现场研究实验参数,就是分赴高原、雪野,在极寒、高温、湿热等外场追着试飞的直升机奔跑。他和团队“四上高原、四进高寒”,还通过了南方湿热环境的考验,试飞足迹覆盖了我国整个国土疆域。
  2018年2月,邓景辉和科研团队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成功完成最后一次试飞验证,这是直20首次进入真实恶劣环境下验证旋翼防除冰技术,风险极高。为拿到宝贵的数据,跟随邓景辉多年的试飞团队一次又一次冲进结冰云层,成功完成了科研试飞任务。当直升机平稳降落后,邓景辉和研制团队欣喜异常!从那天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攻克直升机旋翼防除冰技术的国家,直20也拥有了全疆域、全天候作战能力。
  一系列技术难关的攻克,标志着我国已具备自主研制新一代先进直升机的能力,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欧之后,具备自主研发第四代直升机能力的国家,实现国产直升机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跨越。
  十年磨一剑,丹心铸重器。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国产直升机梯队如一股钢铁洪流交织在蓝天下,米秒不差凌空飞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其中,直20直升机首次公开亮相,航空工业“20家族”再添猛将,令国人振奋、世界瞩目。当天上午,因长时间加班加点、高强度工作导致视网膜穿孔的邓景辉只能用耳朵收听阅兵新闻。当电视里传来铿锵有力的声音:“陆航突击队正在接受检阅,6架直20战术通用直升机首次亮相阅兵场,飞旋的铁翼为陆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邓景辉刚做完手术的眼睛不禁湿润了。
  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以邓景辉为代表的直升机科研工作者,秉持“敢为人先、挑战自我”的豪情和创新超越的精神,走出了直升机自主创新的道路,推动我国直升机工业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与产品,与国家航空工业同步迈向了争锋世界先进水平的新高度。
  新时代,邓景辉把眼光瞄向了高速、智能、无人、安全、环保、舒适等未来直升机的新方向,开启了新的探索研究。为适应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形势,邓景辉积极统筹谋划直升机所创新机制体制,组建实体化的协同创新中心,打造直升机协同创新平台,以推动直升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回望来时路,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设计员,到直升机所总设计师,岁月流逝,时代更迭。不变的是内心的铮铮誓言和庄严承诺,是对科学技术探索的执着坚守,是对中国航空事业的眷念和深情,更是心底对红色信仰的矢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