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与天空 2021-06-04 

  

谢志杰 绘

金鑫
  袁隆平曾说,他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
  这朴素的梦想是袁老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他俯下自己的身子,辛勤的劳作,不求名利,一心只有粮食增产,一心只有大同社会。袁老伟大的精神与人格值得我们当代科研人员学习与怀念。
  从事科研工作,我们要像袁老一样心怀祖国,情系人民。旧社会里人民忍饥挨饿的场景,让他确定了自己的梦想: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吃饱饭。后来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总是想尽办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克服重重困难,一次次的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杂交水稻种植技术难的问题。今天搞科研不像过去一穷二白、毫无参照,我们继承着前辈们披荆斩棘留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不再单打独斗的搞研究。如今站在前人的肩上,我们年轻一代的航空人更应该以袁老为榜样,把航空报国、航空强国镌刻进自己的内心,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优越条件,用爱国主义勉励自己不断奋斗。
  从事科研工作,我们要像袁老一样心无旁骛,毫不动摇。2019年,袁老去北京参加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启程前,还专程去田里观看了稻田长势,参加完颁授仪式,当天就返回湖南,“明天还要到田里去。”袁老有自己的任务表单:要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如果没有特大的自然灾害,有九成把握可以实现。”
  中国航空人在艰苦的条件下,通过不懈努力与百倍的付出创造了歼10战斗机、歼11战斗机、直10武装直升机等一座座航空史上的丰碑。今天担负着继续为祖国研制生产飞行器的重任,更要像老一辈科研工作者那样永不浮躁,绝不自满,甘愿坐科研的冷板凳,用自己的良心对待这份事业。
  从事科研工作,我们要像袁老一样数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间。八十岁后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袁老仍然忙碌于试验田中,常常穿梭于长沙与海南之间。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非要亲自下田,遥控指挥一下就可以了,他却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当今面对着“实践”这一科研必要的历程,某些科研工作者却打了退堂鼓,编写报告,炒作概念,更有甚者,伪造数据,让科研工作成了绣花枕头——华而不实。航空事业伴随着飞机的每一次起降,伴随着发动机的每一声轰鸣,来不得半点虚假。顾诵芬院士曾经为了给飞机找问题,亲乘战机,三上蓝天,用他自己的话说,“歼8飞机是连滚带爬搞出来的。”扎根在试飞外场,扎根在生产车间,扎根在部队一线,用产品检验我们的成果,用飞行检验我们的成绩。
  袁老曾说过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同样,中国人的飞机也一定要由我们自己制造。新中国的粮食事业从最初的非常紧张到今天仓廪殷实,新中国的航空事业从最初的千国牌万国造到今天战鹰呼啸,鲲鹏翱翔。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国泰民安的国家。今天前辈们将祖国与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他们的梦想要靠我们当代人去实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贤的事迹与执着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的航空伟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