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钻研的“李医生” ——记“成都工匠”李志强 2021-05-18 

  

杨冰洁
  “其实我们的工作也是医生,只不过是给设备看病的。”15年来,屡获殊荣的李志强仍如刚工作般斗志昂扬,只是多了几分从容。
  书山有路勤为径
勤奋学习让他成为佼佼者。李志强生活简朴,却从不吝啬购买书籍的花费,每天看书已成了他的习惯。他总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学习新的知识。
  2005年,刚加入航空工业成飞的李志强便立即参与到公司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任务中。对于初出茅庐的他
  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他硬着头皮从零开始。为了把工作做好,他的桌上总是摆着厚厚的资料,柜子里也堆放着高高一摞的书籍。业余时间,他就静静地坐在桌前,一边认真地翻阅每一本资料,一边在本子上记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工作时,他一头扎进工作现场,围着机床转了一圈又一圈,仔细研究机床结构,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同时,他还时刻关注着同事的一举一动,趁同事休息间隙,见缝插针地虚心请教。最终,他和团队历时数月,一起出色完成了改造任务。作为“医生”的他,赋予了设备焕然一新的“大脑”,首次“手术”的成功为之后的攻坚克难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了工作,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不断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他曾报名参加四川省国有企业职工技能大赛维修电工比赛,并获得优秀成绩;曾参加航空工业首届维修电工大赛,获得了四川赛区第一名的好成绩。经过12年的磨炼,凭着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劲头,李志强取得了本科学历,熟练掌握了数控设备高端技术,被破格晋升为技师,成为“80后”技术工人中的佼佼者。
  梅花香自苦寒来
厚积薄发让他成为项目负责人。过硬的专业知识使李志强在工作中逐渐得心应手,成长为公司数控设备维护和航空专用设备研制战线上的行家里手。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鼓舞他继续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探索和研究数控设备维修改造中的技术难关。
  面对“某项目柔性对合及精加工系统”每次定检都需要外协的情况,李志强主动向这项技术发起挑战。对这套复杂系统知之甚少的他,捧着书便开始钻研,嘈杂现场的一隅成为他的第二个“书房”。他时而埋头苦读,时而盯着系统陷入思考,时而与操作工人攀谈请教……尽管历经数次挫折,但他愈战愈勇,最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掌握了对该系统的自主定检技术,并将该定检方法标准化。作为“医生”的他,助力公司摆脱了设备送外“体检”的束缚,每年直接为公司节约60万元。
  在该系统平台伺服机构故障损坏的修理任务中,他一丝不苟地守在机床前查阅资料、分析故障原因、研究解决方案,通过数天的加班加点,高效完成抢修工作。作为“医生”的他,顺利解决了设备“疑难杂症”,为某型号生产节约了一个半月的生产周期。
  超越没有休止符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李志强用言行举止默默影响着身边的同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成都工匠”、公司“荣誉劳动模范”等荣誉的获得,使他成为职工们的榜样。长期坚持24小时响应机制的他,也因此错过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点滴,这让他稍有遗憾。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也是他专注前行的动力。
  为支撑公司调姿对合系统的自主研发,他披星戴月,坚守在实验室现场,见证了飞机部件柔性对合调姿实验平台从拔地而起到平稳运行。实验室的每个角落都曾定格下他蹲着安装电气柜、弯着腰调试电机、端坐着编写程序、挺立着操作实验的画面。200余次的反复验证,直到看着系统顺利通过验收,他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作为“医生”的他,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生命”,为公司未来的核心能力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能让他油然而生出自豪感的,并不是自己硕果累累的成就,而是徒弟们的成长成才。徒弟沈玉军在他的指导下,获得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维修电工比赛第一名。在台下看着徒弟手捧奖章的那一刻,他胸腔中涌起的热血与激动不比他登上领奖台的那刻少一丝一毫。
  工作以来,李志强始终秉承着工匠的钻研精神一路前行,用青春、热情和智慧在设备维护和设备研制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从未停下脚步,仍在追求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