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搭台 “五化”互动 “两融”取得新进展 ——2013-2015年中航工业资本运营工作盘点 2016-01-14 

  

又到三年回顾时。如果说2010-2012年是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战略全面铺开推进期,那么2013-2015年则是深化改革“成型期”。这三年,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集团公司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战略协同互动下,“两融”取得新进展。以资本化运作为“推手”,中航工业与地方区域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两家地方上市公司宝胜股份和南通科技加盟中航工业,境外制造类业务和资产增长加快运营良好,两家境外并购企业耐世特和FACC在境外IPO上市并实现大幅增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经历了2015年7月“股市波动”考验的 “中航系”22家A股公司和8家境外上市公司一如既往得到资本市场青睐,“股灾”之年依旧从资本市场融得资金109亿元。2015年,资本市场之外的各类资金对中航工业的项目也信心满满,仅发动机叶片、液晶显示器、锂电池三个项目就获得地方国有企业、中央企业和民营机构投资100多亿元。下面对2013-2015年中航工业资本运营工作做一盘点。

  一、中航工业主营业务专业化整合基本完成

2013-2015年,按照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战略,逐步完成了运输机、发动机主机、直升机、航电、机电、汽车零部件、金融等业务的整体上市。除研究院所和军机业务外,以上市公司为平台的专业化整合基本完成,主要工业企业都已进入上市公司。2015年以上市公司南通科技为平台,注入相关事业单位从事航空新材料业务资产,对推进军工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目前,集团公司正在推进对从事航空装备业务的沈飞公司、成飞公司增资工作,换一种方式借力资本市场支持军机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以更名为标志,以上市公司为主体架构运营的直属公司管理模式基本成型

中航飞机、中航动力、中直股份、中航电子、中航机电、中航资本等在业务板块中的主体运营和管理地位得以确定,不仅实现对进入上市公司业务的管理,对暂未进入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范围内的相关业务也进行了托管。相关直属公司总部主要机构和人员与上市公司合为一体,为规范运作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多渠道融资再创新高

2013-2015年共引进外部资金465亿元。从证券市场融资301亿元(具体情况见二版表1)。从证券市场外股权类融资164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和国企122亿元、央企16亿元、民营等机构26亿元,项目包括航空发动机精铸叶片(投资方:北京市、光大银行、中粮集团等)、液晶显示器(投资方:武汉市、厦门市等)、锂电池(投资方:洛阳市、常州市等)、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地方政府、央企和民营机构投资中航工业项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下转二版)自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成立以来7年间,共实现市场化融资857亿元,其中从证券市场融资493亿元,从证券市场外(包括地方政府和企业、央企和民营机构)股权类融资364亿元。这些资金70%以上用于航空主业和支柱民品项目。

四、“中航系”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影响进一步增大

集团公司资产证券化率从2013年的53.6%升至60%,集团上市公司市值达到6205亿元。中航工业指数涨幅176%,远远好于同期沪深指数表现。(详细见表2和图1)

五、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境外主要并购企业经营良好

(一)资本化运作推动国际化开拓取得新突破。

2013年10月,中航工业美国耐世特公司在香港IPO上市,募集资金18亿元,2016年1月11日公司市值是当时收购价的6.26倍;2014年6月,中航工业奥地利FACC公司在奥地利IPO上市,募集资金16亿元,2016年1月11日公司市值是当时收购价的2.2倍。目前已启动美国西锐飞机公司IPO准备工作。

2013~2015年国际并购项目12个,成交额75亿元,预计到2015年底新增销售收入人民币近78亿元,新增利润约人民币8041万元。FACC公司、西锐公司、耐世特公司等境外主要公司经营全面向好,FACC与西飞菲舍尔镇江公司形成业务协同,耐世特中国业务迅速增长。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并购的境外制造类企业,2015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50亿元,利润约20亿元。中航工业境外并购项目得到机构投资者高度认可,中投公司、国新公司等“中字头”机构参与了中航工业多个境外资本运作项目。

(二)资本搭台,融入地方经济取得新进展。2013~2015年,国内并购项目完成26个。通过股权划转接收江苏宝胜集团(含上市公司宝胜股份),通过股权划转和资产注入重组控股上市公司南通科技,从华润集团收购沈阳华润三洋压缩机等项目,为中航工业融入地方经济,深化军民融合增添了新力量。目前,这些项目与集团公司相关业务正在协同融合中,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六、积极探索市场化激励机制建设,让投资者放心

2013~2015年,中航工业积极探索市场化激励机制建设。经国资委批准,对中航机电、耐世特等上市公司国内外高管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股票激励方案,提高了投资者对“中航系”上市公司的信心。尤其是2015年7月“股灾”期间国资委批准的中航机电股权激励方案,得到市场高度评价,被称为“军工混改第一股”。

中航工业鼓励“中航系”上市公司高管依法在二级市场化购买股票,探索“贴身经营”机制。中航资本、中直股份、中航飞机、中航动力、中航电子等A股公司以及中航科工等在香港上市公司主要高管在2015年7月“股灾”期间响应国家号召,都购买了本公司股票。集团公司在审批新成立的非航空民品公司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要求,公司高管和技术骨干原则上要持股,已经进行了10多个项目的试点。

七、体会与思考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航空产品“井喷式”发展之后攻坚克难任务的增多,中航工业改革发展的“啃骨头”期已经到来。2013~2015年,中航工业的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是在比较“复杂情况”下开展的,虽然一些项目费尽“周折”甚至“夭折”,但依然取得较好进展。2016年及未来几年,中航工业改革发展任务将更加艰巨,如何做好工作,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

(一)坚定改革信心,尽快显现改革成效。

解放思想、市场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多渠道融资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是航空工业系统30年改革发展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的理念和共识。虽然历经航空工业部、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一、二集团公司,虽然经过不同风格和履历公司高层的领导,虽然在各个时期都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是这种理念和共识一直保持,可以说中航工业的改革是30年一以贯之的探索。近几年,社会对中航工业更加关注,在点赞的同时也有“吐槽”。对点赞,我们自豪但不能昏头;对“吐槽”,善意地欣然接受,“其它”的忽略不睬,不能因此影响干事成事的信心。客观地讲,我们正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唯有加快改革步伐,尽快使改革效果显现,让“方方面面”放心,否则任何“吐槽”都得受着。

(二)依法做好基础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流失。

改革涉及利益调整,必须依法做好基础管理工作,资本运营工作尤其如此。中航工业建立了严格的资本运营“规矩”,这些规矩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确保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总部管理部门适应国资管理新要求,及时在投资管理、资产评估、产权登记、产权交易、中介机构选聘等方面完善管理办法。资产评估是资本运营基础工作,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第一道防线,2013~2015年,集团公司共受理资产评估报告611份,共涉及账面资产总额2823亿元,账面净资产841亿元,通过国务院国资委或集团公司审核完成备案的466份,各种原因中止退回78份占13%,这类“把关”工作要继续做好。

(三)依法处理影响集团公司发展的遗留问题和新问题,要尽快解决,不能养痈成患。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剥离“三供一业”、棚户区改造等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集团公司从2014年开始对“三无企业” 进行清理,2015年集团公司以总经理6号令明确了清理名单和清理期限,目前处于“啃骨头”阶段。我们要以对企业负责,为职工着想的态度做好这些工作,积极主动,尽快完成,不能养痈成患。

需要强调的是,处理这些问题首先要依法依规。中航工业有一只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法律团队,2015年,总部和企业法律部门,积极主动“沉下去”开展工作,全力应对了多起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取得重要进展,减少和防止了巨额损失。今后总部和企业法律部门要扩大业务覆盖面,要为集团公司市场化改革和资本化运作的安全进行有更大担当。

随着集团公司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进行,尤其市场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复杂多变,以及境外业务增多和随之而来的一些法律问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用创新思维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加快中航工业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系中航工业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