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连接入粤湾 2024-02-02 

  

  编者按: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近年来随着建设的快速推进,大湾区的蓝图逐步成为现实。航空工业积极融入湾区建设,推进科技协同、产业协同、区域协同,发挥粤港澳企业集群优势,助力大湾区蓬勃发展。本报推出系列文章,讲述大湾区的航空故事。

  
宋笑笑 卢永帅 吴排雷
  2009年春天,一颗连接的种子从千年古都飘向南方,伴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在深圳北方永发高新科技工业园落下,生根,发芽,开出中航光电逐梦大湾区的时代之花。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接轨全球经济的新支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化对外开放的战略需要。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开启了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篇章。五年来,中航光电加快布局大湾区的脚步,勇毅前行、砥砺奋进,只为书写一张航空报国的满分答卷。
  创新基因春潮涌动
  2023年11月,一场中航光电与华为的CTO Meeting在广东东莞松山湖欧洲小镇举办。会上,中航光电代表重点介绍了光伏领域电连接器的创新应用,因拜访客户错过会议的秦振敏,在千里之外紧密关注着会议进程。光伏连接器从中航光电2017年承接华为光伏项目开始研发,产品从最初只能适配一般环境到如今能应用于各种恶劣复杂环境,光伏产品团队功不可没,秦振敏就是其中一员。光伏连接器技术的迭代升级为开拓民品领域科技创新和抢抓市场打开了一个重要窗口,为了加快创新、贴近市场,光伏产品团队成员长期辗转于洛阳、广州和合肥几地,从深圳、广州、东莞颠簸200多公里只为了尽快与客户、供应商沟通项目技术细节,披星戴月已是家常便饭。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内陆人,秦振敏对大海有着莫名的向往,只是没想到他与海的缘分竟是从出差开始。那时候,从洛阳来深圳研发中心的同事一共不到40人,办公室没有固定工位,很多时候都是随坐随走,10多个人流动住一个宿舍,人多的时候还要睡上下铺。
  2020年,办公室来了一个说着一口正宗“粤普”的同事,他是深圳研发中心的第一个本地化人才。很长一段时间,秦振敏跟着他学粤语,他跟着大家学河南话,给繁忙的工作平添了几分热闹。2021年,7名本地应届毕业生的加入为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发展至今,130余人的团队本地化率已经过半,以中航光电华南产业基地为办公据点,为华为、中兴等通讯客户提供光电技术解决方案和敏捷支持。以秦振敏为代表的深圳研发队伍不仅是当地业务的拓展者,更是五年变迁的亲历者,从深圳南山到东莞大岭镇,再到广州番禺,曾经的集体大宿舍也变成了靠近珠江的单间公寓。在这个拥抱大海的地方,秦振敏循着“创新”的灯塔继续前行。
  客户至上春风化雨
  2009年,30多名骨干组成的先锋队从洛阳奔赴深圳,开始了中航光电植根大湾区的建设,左俊涛就是其中一员。布局大湾区是中航光电贴近客户、快速响应、敏捷交付的战略举措,“客户至上”短短四个字,却蕴含着“左俊涛们”无数个日日夜夜。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分公司10年间搬迁4次,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不断增多,紧追客户的步伐不停歇。
  5年前,东莞分公司只有光纤连接器产品生产加工能力,面对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显得力不从心,单一的生产加工能力也无法充分利用华南地区丰富优质的供应链资源,于是,2019年东莞分公司建立了电源连接器生产制造车间,当年电连接器产值就突破了5800万元。2020年,为满足客户对高速连接器快速生产交付的需求,东莞分公司建立高速连接器生产制造车间,连接器产品加工品类进一步丰富。
  2021年11月,配备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及配套辅助区,总建筑面积26.7万平方米的中航光电华南产业基地落户广州番禺。该基地是中航光电成立以来规模和体量最大的投资项目,是贴近客户发挥本地化优势的重大决策。得知这一消息的左俊涛高兴得睡不着觉,不仅是为公司的飞跃发展激动,更为了不久后入驻大湾区的新“家”而激动。
  2023年2月10日,中航光电华南产业基地第一条业务产线第一件产品顺利下线,标志着华南产业基地首条产品线调试完成。一张合影记录下左俊涛和同事们的喜悦时刻,东莞分公司作为首家进驻华南产业基地的单位也正式开启了在华南产业基地的运营历程。虽然有了产线,但那时候的华南产业基地尚未竣工,左俊涛戴着安全帽走在泥路上,感慨万千,东莞分公司终于搬进了梦寐以求的家。
  随着光电种子在大湾区的深植,东莞分公司年产值从5.8亿元增长到8.3亿元,建立生产线近百条。漂泊大湾区十余年的左俊涛也终于找到归属,看着处处都是航空蓝的园区,一股暖流涌入心底。站在飘动的红旗下,左俊涛觉得这一切很不真实,但变迁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发生着。
  艰苦创业春华秋实
  与左俊涛一样,范利海也是建设华南产业基地队伍的一员,但不同的是,范利海面对的是全新的领域和更为艰巨的使命——快速建立Busbar产线。
  Busbar以其大载流、轻量化、易布线等优点,在通讯、工业、军工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大功率充电技术的快速发展,Busbar作为导线的替代方案成为行业主流技术路线,是否拥有Busbar能力也决定了连接器及充电插座推广的主动权。2021年10月12日、2021年12月9日、2022年5月11日,范利海清晰地记得关于Busbar产品能力建设项目三次研讨会的召开时间,也正是这三次会议为Busbar项目的诞生和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2年5月31日,为了抢占先机、顺应行业发展,中航光电决定调研和建设两手抓,快速建立Busbar产品相关能力的重任落到了范利海头上,4人组成的项目组连夜成立,第二天便搭上飞往大湾区的航班,Busbar项目组正式进入筹备阶段。
  人员招聘、设备购置、厂房调研……一项项事务应接不暇,可团队只有4个人,“招兵买马”是从零开始的第一步。“当时我们对这个东西完全不了解。”范利海回忆道,“我们在网上找供应商,再通过供应商渠道去招人。”那段时间,来面试的人一个接一个,范利海常常从早面试到晚,遇到特殊情况就申请特事特办。三个月后,4人小组变成了7人团队。基本人员就位后,大家开始分组作业,招聘、调研、购置设备多线并行。
  2022年11月,核心设备74台采购流程拉通,设备定点;2023年2月8日,首台生产设备进厂;4月30日完成74台核心设备的安装调试,实现了生产能力的达成。不到一年时间,范利海和他的团队立起了Busbar项目从无到有的里程碑。在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项目组探索了一套包含项目论证评估、人才引进、产能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快速能力复制等多方面的能力建设的新模式,实现了公司和新创业务单元的利益双赢。
  2019年,范利海是中航光电新能源汽车事业部的一名设计员,如今已经成长为技术总监,当问到对Busbar项目的未来有何期待时,范利海坐直了身子,眼中泛起光芒:“站在超级充电需求的市场风口,Busbar的应用将被推向新的高度,我们的产线已经建立起来,我们的未来,注定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