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跑” 没有句点 ——记航空工业制造院工业软件创新实验室 2023-07-21 

  

孙晓婷
  工业软件是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几年间,为突破工业软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专研航空制造领域软件平台,筑基航空专属智能制造,航空工业制造院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一直在“加速跑”。
  服务生产应用 创新赋能制造
  “航空制造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在不停探索中,制造院在工业软件产品化方面是有迫切需求的”“我们的装备‘硬实力’提升了,‘软实力’也不能掉队,补齐这方面的短板,才能形成制造院在工艺、装备、软件一体化上的核心竞争力……”说起团队成立的背景,负责人杨威娓娓道来。
  任务既达,行动必速。在缺乏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实验室由最初成立时的4名工程师,沿着制造院自主工业软件产品化的规划路线,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不断创新实践。从无到有,他们勇做科技创新路上的奋进者。
  自2018年成立以来,工业软件创新实验室针对航空产品的典型工艺制造过程和典型业务管理场景,已逐步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应用产品。
  未来,将行业特性、生产实践、工业体系融入核心产品,工业软件创新团队志在打磨出一个融入现代工业体系的统一运营平台,真正实现网格化共享、信息化管理对智能化生产的高效赋能。
没有句点的赛道 只有“加速跑”
  工业软件,作为智能制造的“魂”,随着新一代制造技术、IT技术及生产组织模式的不断更新,始终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加之涉及细分门类多、专业知识跨度大、专业复杂度高,所以在这个赛道上,没有断点,没有句点,只能“加速跑”。任何懈怠和停滞都意味着落后,意味着被替代。
  不断向前跑,他们的每一步,都是持续的创新攻坚。
  最初的准备阶段,这帮年轻人就学会了沉下心,舍弃已过时的项目技术架构。从最基础的架构设计,从一个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模块开发,对标未来5~10年的技术发展趋势,将自身对智能制造各业务领域的认知,转化为一个个的软件模块与APP。
  “工业软件的研发,难度很大,选择专业研究方向的时候就思考过了,但是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是落后的,我也是有信心的。”毕业于北航的成员谢鹏志说很幸运能够进入这样一个有活力的团队。从实验室成立之初,他就跟着团队关注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去外部参加技术研讨,也去工厂一线做大量调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去分析、去设计、去建设解决方案,在设备上进行了反复试验,最终和大家一起打磨出实验室软件系统的系列核心组件。
  在开发MES3.0软件产品的过程中,团队遇到两种开发路径选择的问题。一种是直接开发MES系统,优点是目标明确,可以快速见到成果,项目风险小,开发进度可控;另一种是先做平台、组件,再搭建MES系统,这条技术路线,院里以前没有可参考的经验,而且工作量会成倍增加,优点是一旦基础平台开发完成,制造院未来的工业软件产品将有一个统一的技术底座和开发标准,同时可以保证未来5年制造工业软件在IT技术架构上的先进性。
  第二条技术路线无疑更有价值,当然也更有风险。大家坚定了选择,每个人心里都清楚,院里成立实验室,又给了宽松的考核机制,不就是为了鼓励团队敢于试错,努力创新吗?
  最终,历经近18个月的集中开发以及两年多的实际验证,一个面向离散型制造车间的通用平台系统趋于成熟。团队给这个产品起名为“Agile-Shop”,希望这个平台轻巧、灵活、有效。这一场从无到有的研发,为实验室锻炼出了若干技术骨干,眼见着平台在各个项目中发挥作用,整个团队的士气有了极大的提升。
  几年积累下来,这支青年团队逐渐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有了成熟的技术经验,也磨合出了一套校企结合的模板,更多优秀的、专业对口的在校学生与平台合作,既给了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也为制造院大大减少了用人方面的试错成本。“现在我们这个团队,各有所长,各司其职,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我们现在是‘最强大脑’,是最好的状态。”杨威笑着说,团队研制出的多套方案已进入产业化示范应用,他对每一个成员都充满信心。当然,他也表示,要走的路,还很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杨威看来,受到国家战略、产业政策、产业布局、技术迭代等多重利好因素的驱动,工业软件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在这个契机下,在航空制造工业软件领域继续寻求创新,甚至做到领先,一定是可行的。
  “不停加速跑,以高品质的数字科技赋能航空制造事业,我们将成为浓彩的一笔”,杨威常常这样鼓励大家。“我们现在所做的还不够多,对行业发展有了一些价值创造,但是,我们能够做的还有很多,也会更多”,继续深挖行业应用,他们将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