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融通创新机制 激发科技创新动能 ——航空工业凯天构建“1+3+3”融通创新机制的探索与成效 2023-07-0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航空工业凯天将“三个第一”,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以“科改”为牵引,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党组“创新决定30条”,深耕技术策源地建设,探索并建立了“1+3+3”融通创新机制,即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技术、人才、资本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发展三个阶段快速流通。
  “1”: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
  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打造“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产业协会”的创新生态。建立四川省航空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传感器产业协会,积极争取四川省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通过整合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协同传感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传感器核心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
  “3”:整合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动能
  积极实施从战略识别、客户服务到效益实现的全周期科技创新行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技术、人才、资本”三大核心要素一体推进良性循环,提升创新动能。
  以“三个清单”为牵引,促进技术升级。
  以公司发展规划为牵引,持续优化“产品、技术、能力”三个清单,为专业发展明确方向。基于业务规划,以装备平台需求和民品应用场景为牵引,梳理满足发展需要的产品清单;以产品清单为基础,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技术清单;以技术清单为牵引,聚焦基础能力和研发效率提升,结合能力发展趋势,制定能力清单。
  创新激励机制,提升人才活力。分层分类实施差异化激励,充分激发人才价值创造活力。围绕技术创“深”,对专家实施上不封顶、下不托底的任期年薪激励;围绕产品创“精”,对研发人员实施项目提成,对核心员工实施岗位分红和股权激励,其中股权激励科技人才占比79%。围绕业绩创“优”,对青年骨干实施协议工资制,近两年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年均增长20%。
  坚持内外双轮驱动,加快资本流通。
  在公司内部,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15%,加快技术及产品升级步伐。对外,在“科改”政策引导下,稳慎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用外部资金支撑科技创新发展。进一步明确培育业务方向,将传感器产业作为关键和优势业务,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培育。
  “3”:建立三大创新中心,提升创新效能
  建立三大中心支撑融通机制落地,实现“核心技术支撑核心产品,核心产品支撑解决方案,优质客户带来新的技术需求”的正向商业模式,逐步形成0~1~10~100创新价值递增、产业规模放大的创新发展格局。
  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加快0到1的原理性突破。
  技术创新中心以战略为导向,重点面向基础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开放协同模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支撑技术研究快速迭代,构建面向中长期发展的技术体系,着力解决从0到1的技术创新及产品实现问题。
  建立工程创新中心,解决1到10的工程化实现。
  工程创新中心以客户/市场为导向,以总体单位需求为牵引,成立联合研发团队,通过打造“快速试制”和“工艺稳定”两个资源平台,支撑新品研发快速迭代和批量生产准时稳定,着力解决从1到10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制造工程化问题。
  建立产业创新中心,促进10到100的产业化发展。
  产业创新中心以效益为导向,聚焦产业发展,获取市场需求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织向客户进行集成交付,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打造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着力解决从10到100的产业化应用发展问题。
  创新成效
经营业绩稳步提升,发展效能迈上新台阶。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态势持续向好。近两年承担多项国省级创新课题,实现核心专业在多领域市场占位和衍生拓展。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利润同比增长18%,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23%。科技创新带来的效益将持续助力凯天高质量发展,预计在“十四五”期间还将带来超过10亿元业务增量。
  科技成果丰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坚持创新驱动,多措并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嵌入式大气数据系统气动仿真等30余项关键技术,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累计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2项,专利授权121件,牵头/参与各类外部标准编制33项。在国务院国资委2021年度“科改示范企业”改革创新专项考核中获评“标杆”,2022年获评四川省“新型智能传感器”领域新赛道“赛手企业”。
   (航空工业凯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