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第一资源”成为发展“第一动能” 2023-01-11 

  


本报记者 沈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等内容,进一步突出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并将人才工作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加快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航空工业党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指导,心怀“国之大者”,准确把握军工央企“第一棒”定位,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牢固树立“人才强企”战略,着力在“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上系统谋划、久久为功;聚焦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既不拘一格引进成熟人才,又坚持自主培养关键人才,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不断推进航空工业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打造航空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一流技能人才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供给、科技支撑、成长空间,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新时代航空强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有力人才支撑。人才正如涓涓活水,将“第一资源”源源不断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能”。
坚持党管人才 打造人才创新“强引擎”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坚强保证。航空工业党组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论述精神,坚决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推进新时代航空工业人才发展体系,加快建设航空工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到干部人才工作全过程,确保政治忠诚、增强政治素质、提高政治能力。
  ——坚持党对干部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是党管人才的关键,建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机制,出台《关于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进一步加强集团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确保干部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
  ——体系化统筹推进干部人才工作。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统筹体系运行、注重典型示范、加速能力提升”为着眼点,构建实施、迭代升级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新时代航空工业干部工作、人才发展和薪酬激励三大体系。
聚焦事业牵引 搭建人尽其才“大舞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拓宽引才渠道,盘活人才“蓄水池”;瞄准重点领域,培育人才“强磁场”;搭建平台载体,为科技人才筑巢搭台;打造人才高地,赋能蓄能激活发展引擎。鼓励引导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甘于奉献的青年人才专注航空基础科学研究,鼓励引导科技创新人才面向航空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培养造就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领跑前沿科技的创新人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让航空工业领军人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技术人才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引才育才用才聚才的关键,是让人才有用武之地。系统构建并迭代升级《新时代航空工业人才发展体系》,强化“引育用留”政策,令人才发展与事业发展相统一,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落实人才工作方面,全面保障,在“抓”上下苦功,加快建设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焦航空工业创新发展需要,成立航空工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集团公司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党组常态化、经常化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独特优势,确保人才工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组织上有效落实、在制度上充分保障。
  ——人才引进聚集方面,源头发力,在“引”上求突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高校毕业生招聘管理,设立“航空工业奖学金”、实施“育鹰、雏鹰、飞鹰、雄鹰、金鹰”英才计划,对“双一流”大学优秀毕业生和航空工业急需紧缺专业毕业生,开辟薪酬“绿色通道”,拓宽干事创业舞台。实施“千名博士引进工程”,全年引进博士首次突破300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支持力度,对各类高层次人才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充足的工作生活待遇和科研项目保障,真心实意揽才、诚心诚意聚才。
  ——人才选拔使用方面,聚焦主业,在“用”上创实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人才创造机会、为人才搭建平台、为人才健全机制是使人才大展身手的前提条件。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出台《型号两总人员管理办法》《航空技术带头人队伍管理办法》,突出强军首责,聚焦使命任务,将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到重点型号项目上来,培养“首、特、一”技术专家1300余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胆选拔使用年轻人才,选配一批50岁以下型号总师、40岁以下副总师、35岁以下总师助理,45岁以下集团级专家占比逐年提升,确保航空工业基业长青,后继有人。
  ——人才培养培训方面,自主育才,在“留”上花心思,让“千里马”竞相奔腾。为人才成长成才搭建平台、营造环境,推动高水平科技人才将个人理想融入企业发展。建立以院士、中华技能大奖、集团级专家为代表的技术技能人才梯队,航空工业现有近4000余名优秀青年技术技能骨干,为型号队伍储备了充盈的人才“蓄水池”。把培训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完善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构建基于员工职业生涯全周期发展的纵向分层分阶段、横向分职能分专业的培训项目体系,邀请行业内外院士专家、军方客户等,从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维度进行“立体化”授课。
  ——在人才考核评价方面,科学精准,在“考”上做到位,用好评价“指挥棒”。出台《人才分类评价办法》,针对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区分不同的层次类别,开展精准评价。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五唯”错误导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确保考核精准、评价到位。在首席技术专家评审中,重点评价技术人才在专业建设、技术攻关、团队建设、知识传承等方面的贡献,淡化奖项、职称等要素。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坚持评价结果与人才选拔相结合、与人才激励相结合、与人才使用相结合,促进各级专家能上能下、吐故纳新。
  ——在稳定人才队伍方面,用心用情,在“稳”上想办法,从“引凤来栖”到“引凤长栖”。创新引才方式、构建育才体系、优化留才环境,让人才舒心生活、顺心工作、安心发展。各级党组织做好“拴心留人”工作,进一步完善住房、社保等方面人才政策,落实引进人才安家费和津贴等待遇,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出台《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办法》《预防人才流失若干举措》,提升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近年来,集团公司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等一系列举措,人才队伍相对稳定,为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通过新时代航空工业人才发展体系的不断推进,为建设航空强国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基本形成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格局,所属单位全部畅通了管理、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形成了上下贯通、系统联动、部门协作的人才工作机制,人才引领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夯实了强军保军首责,各级各类人才努力拼搏、激情进取,型号研制任务捷报频传,随着歼20、运20、直20为代表的型号先后列装部队,主战装备跨入“20时代”,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强军保军职责进一步夯实;“型号成功、人才成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1名同志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同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获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00余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5枚金牌,实现了组织、事业、员工共同发展。
加强激励保障 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科技激励机制本质是目标导向下对人才的价值引领和有效激励。航空工业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分配总体原则和导向目标要求的讲话精神,持续完善具有航空工业特色、即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促进、重点突出的薪酬激励体系,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引导人才聚焦科技创新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心腹之患”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燃眉之急”,勇闯创新无人区,甘坐科研冷板凳,敢啃科研硬骨头,努力作出历史性、时代性科技贡献。
  ——明确分配导向,完善总体分配机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明确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总体架构和基本规范,确立了“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岗变薪变、能增能减”的基本分配导向。结合航空强国使命任务,匹配单位功能定位,对所属单位划分不同类别,完善工资总额实施办法,构建了与单位效益及重点任务紧密挂钩的差异化工资决定机制。
  ——积极精准施策,大力鼓励科技创新。陆续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全体科研人员的专项奖励政策,包含预研项目立项奖励、预研项目验收奖励、获国家重大科技奖项的专项奖励、科技成果转化奖励(项目分红)等,基本涵盖科研项目从立项、预研、研制、转化的全流程,在全集团树立起科技创新为先、尊重知识价值的导向,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勇于创新,促进航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聚焦核心骨干,加大定向激励力度。聚焦核心骨干实施“正向激励”,精准构建提升骨干人才薪酬竞争力的重点激励机制,补齐按要素参与分配短板。实施针对军品核心骨干人员的特殊人才津贴,给予工资总额单列支持,实现薪酬资源从分配源头上向军品一线倾斜。对关键核心人才、市场稀缺人才等积极探索实施与市场接轨的差异化薪酬分配方式,着力提升核心骨干和高潜质人才薪酬的市场竞争力。
  ——强化长效机制,充分运用激励工具。针对军品主业单位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型号研制以团队作业形式的特点,综合运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项目分红、员工持股等各类中长期激励工具,有序推进所属单位因企施策、分类实施、应施尽施。积极探索实施科研人员跟投、超额利润分享,构建骨干员工与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提升研发效率和效果。
  ——健全市场机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从“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持续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突出用工机制市场化,进一步提高用工效率”“突出薪酬分配差异化,进一步增强激励成效”三个方面推动集团系统提升三项制度改革效能,建立集团内部科学合理的改革评估机制,明确评估指标、计分方式、结果应用,以评估工作为契机,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进一步推动三项制度改革取得新的成效。
  通过持续完善具有航空工业特色的薪酬激励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干部职工改革攻坚、干事创业的活力。一是薪酬资源向军品主业、核心骨干明显倾斜,树立了向价值创造者侧重的鲜明分配导向,保障了军品任务快速增长情况下的职工工资增长需求;二是中长期激励在主业领域、重点单位全面覆盖,鼓励核心骨干从单位业绩发展中合理分享收益,各类人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三是科技人员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热情高涨,近年来,航空工业获得国家级奖项25项,省部级奖项688项,发明专利数量连续多年保持中央企业前列,带动了企业经营效益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以改革释放人才红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集智攻坚,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和攻关瓶颈,为航空工业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更好发挥军工央企战略支撑作用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