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管理创新 成于技术提升 2022-12-20 

  

何丁妮 刘宏福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决胜未来。航空工业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构建新时代航空强国“领先创新力”,航空工业直升机所始终坚持创新在研究所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的“机制、体系、文化”的架构,研究所各科研单位结合实际工作,积极创新管理方法,强化过程实施,不断促进技术的提升和型号研制。2022年,直升机所强度设计部聚焦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作,开展“强度设计能力提升”专项工作,力求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提升部门整体工作效率。
  从科研日常出发抓关键环节促实施
如何让“强度设计能力提升”专项工作这一创新举措落地落实见效,是强度设计部致力于最先解决的关键。“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创新工作中“道”是通过人的心态,激发创新者的主观能动性,“器”可以理解为“术”,强调解决方法,分析工具、技巧、规划方案等。部门领导针对当前的科研和管理工作现状,坚持眼睛向内、问题导向,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出发,本着以人为本、激发职工工作热情的原则,追求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最终实现管理上创新、技术上提升的目标。同时,在部门内营造“全员创新、人人争先”的氛围,不断推动专业能力提升。
  2022年初,强度设计部在部门内部对“强度设计能力提升”专项工作方案进行宣贯并启动实施,得到部门员工的广泛参与申报,通过部门技术委员会的评审,首次申报六十余项、审查立项五十余项,涵盖直升机强度分析手册、设计指南、设计工具/程序自主开发或二次开发、典型案例编制、专业前沿跟踪研究等方面。然而,对于这项创新举措如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不影响部门繁重日常业务工作的同时,又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强度设计部鼓励职工将科研工作与专项工作相结合,同时将该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在项目取得成效的同时,又能有效助力科研工作,实现“一石二鸟”的效果。
  全员创新、人人争先增强参与普适性
  创新政策的普适性和参与性是实现“全员创新、人人争先”和创新政策落地落实见效的前提。“专项工作如果聚焦在解决强度难点、痛点问题,是不是对年轻员工有些勉为其难?如果自主规划确定完成时间,大家的压力应该会减轻不少?”近几年入职的年轻员工普遍提出疑问,认为自己的能力尚不足以解决专业上的疑难问题;更多的人完成现有工作已经疲于奔命,再报新项目担心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这些疑惑,强度专业技术委员会明确指出,我们提出全员创新、微创新,专项工作并不仅仅针对强度工作中的难点、痛点或者技术发展问题,也可聚焦日常工作中的小技巧或者经验总结,能提升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项目均可申报和实施,可以自主确定工作计划和完成节点,工作周期视项目特点安排。
  专项工作申报条件得到修正和宣贯后,部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年轻职工纷纷摩拳擦掌,思索实际工作中有哪些值得改进和总结的大大小小的点。第一次集中立项五十余项,其中分析手册、设计指南、设计工具/程序自主开发、典型案例编制等项目占比83%,均以大幅提升效率和质量为目标,许多曾经想到、看到的遗留问题或好的想法、建议等被再次挖掘出来。参与申报人数超部门总人数90%,实现了“全员创新、人人争先”的管理创新初衷。
  完善实施细则强化过程监督和评价考核
一分部署,抓九分落实。针对专项工作的申报、立项、推进及考核,强度设计部制定了严格的实施细则。年初要求各团队提交项目申请书应目标明确、成果可考核,明确工作内容、节点以及交付物等,并指定专人进行计划跟踪。年终开展年度节点审查,具备条件的组织成果验收,由强度专业技术委员会组建审查组,申报人通过现场答辩的形式对专项工作内容进行汇报,审查组从技术创新、效率提升、质量提升、应用价值等维度评估项目成果价值,对交付物内容进行审查,并确认是否通过审查或验收。
  管理创新政策要更好地落地落实,必须要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才能完全激发出员工的创新动力和工作热情。针对专项工作的考核,强度设计部制定了一套验收考核和激励兑现办法。项目团队在申报时依据项目价值及工作量申请奖励额度,在项目验收后专项工作审查组从技术创新、效率提升、质量提升、应用价值等维度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根据完成质量、应用价值、实际效果等确定激励额度。
  落地见效促进管理和技术提升
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效率是强度人的不懈追求。强度设计部经过近年在改进质量和提高效率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强度专业能力提升专项工作的推进,充分调动了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全员反思、思变、求变的氛围,为专业发展和创新创效注入新动能,很多微创新、“五小创新”项目多点开花,预期将在飞行状态自动识别、飞行载荷智能预测、复合材料结构智能健康诊断、寿命单机管理、新构型减隔振装置、多频多向振动主动控制等新技术方向取得突破。
  目前,已经编制直升机强度设计手册3份、典型故障案例汇编多份,基于商业软件二次开发或通用软件环境,自主开发了大量强度计算工具、程序,编写了大量强度报告编制指南,为规范强度设计方法、提高强度工作效率、改进强度设计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向标准化、规范化设计迈出了一大步,同时“强度合规设计”理念得到设计人员的普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