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年轻人说:立足岗位 创新不难 2022-07-15 

  

杨红霞
  创新并非要大发明、新创造,也不是“精英”的“专利”。航空工业惠阳机加车间李河山说:“从无到有是创新,从不合理到合理也是创新,不断突破、持续提升更是创新,创新其实并不难,我这样的‘草根’都能做到,大家都没问题。”朴素的话语,却是公司改革发展的一记强音。
  创新,只需一双“巧手”
“老师傅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干。”李河山仍记得刚刚工作时的场景。那时的他每天按部就班,跟着师傅学得有模有样。“在工作中,看不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他开始尝试从解决细微问题入手,琢磨一些小改小革,渐渐乐在其中。
  一双“糙汉子”的手能有多巧?单边壁厚仅3毫米的加长衬套、长达3米的复材桨叶、容易变形的油缸螺帽……面对一项项急难险任务,他勇担“重”“责”“先”。声音、转速、振动、切屑,这一听一看,都是“门道”,他合理调整加工参数,自制工装刀具30余套,保证了产品稳定性。
  创新并非一劳永逸,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今天做好一点,明天再做好一点”中慢慢积累。若干个小改小革汇聚到一起,创新便应运而生。
  创新,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某日一大早,车、铣、磨数十台机床陆续启动,各种轰鸣声不绝于耳,上有吊车滑动,下有工件转运,零件成批转来,桨壳工段的工作愈发紧张忙碌。
  “用老办法蛮干,我们会很吃力,也很难完成任务。”遇到难干、劳动强度大的活儿,他就带着大家千方百计琢磨好的方法。桨壳铣耳片工序加工效率低,便另辟蹊径调整数控铣刀杆长度和设备,加工效率提高了3倍,成本大幅下降。桨壳渗碳后车削、铣削工序在普通车床合并加工,断续切削耗时费力,由普车调整为数控车,人轻松了,效率也更高了,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他认为,创新并不难,“守旧”和“创新”之间,往往只隔着一层“窗户纸”,思路一变,点石成金。
  志在领跑,创新脚步一刻不停
李河山的创新之路渐渐转变为主动去完善、优化整个生产流程。他结合全年桨壳交付任务,通过与工艺协商,合理进行工艺路线穿插,保证磨环槽加工不中断,最大限度释放瓶颈工序产能。
  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持续优化提升,他将岗位经验成果固化成显性化的标准流程,先后编制了《磨床标准化操作流程》和《桨壳工段现场基础管理制度》等,机床的安全系数更高,现场6S管理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