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改革引领大发展 以新作为实现新跨越 ——沈阳所“强项目管理”跑出改革加速度 2022-06-21 

  

本报通讯员 党国鹏
  航空武器装备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
  进入“十三五”时期,航空工业沈阳所坚守强军首责,强化“主机牵头”重任,全面推行“强项目管理”,对研究所体制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助力沈阳所昂首阔步踏上新征程。
  抢占生存先机谋求创新道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对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瞄准强军目标,沈阳所下定决心,改变已有的职能型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直面现实与发展不匹配、组织活力不强、员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从体系推进的角度,解决制约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培养研究所集成研发、多项目协同创新等关键核心管理能力。
  所领导班子意识到:只有“改”,才能更好落实强军首责及自主创新;只有“跑”,才能更快适应客户期待及技术升级;只有“变”,才能持续提升研发效率及内生动力。沈阳所急需构建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要满足以项目为中心、高效协同,要能打破“部门墙”“隔热层”,要能激发科研人员激情,要能提升研发效率,高质、高效推进装备研制——“强项目管理”由此应运而生。
  新的事物诞生,难免受到猜测和怀疑。沈阳所牢牢抓住思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由“七类问题”反思拉开的转型大幕,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体制机制改革浪潮。所党委充分发挥政治优势,通过调研了解员工意见,发布“科研项目管理新思路”等系列答记者问,为员工消除了疑虑。2020年,所党委发布《关于在“强项目管理”模式下,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意见》,实现了党建与中心工作强耦合,为研究所发展提供了强大合力。
  变革组织形式盘活发展动力
  强项目运用系统工程思想、组织分工理论、现代项目管理理念与方法、航空工业运营管理体系(AOS),构建了“项目主战、部门主建、体系保障”的新强矩阵式科研管理体系;根据客户群体、装备平台、业务特点,构建了以任务为中心,“四层”“四线”“全要素”的强项目管理模型。
  强项目管理通过调整组织机构压实责任,打破项目组织壁垒,变“事围着人转”为“人围着事转”,工作开展顺了起来。通过聚焦项目研制,赋予选人用人、计划考核和资源分配权力,压实项目管理、技术研发和过程质量管控责任,创造“六步综合评估法”,实现“同工同酬”“按劳分配”目标,使“责权利”高度统一,组织能力强了起来。
  同时,强项目管理构建“体系+项目”双环驱动质量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质量问题变少了。强项目管理拆除了“隔热层”,责任传递更顺畅、更直接,运营效率显著提升,实现了项目、成本、规划等任务管理全覆盖,预算与计划的紧耦合,研制费用与型号任务的强关联,研制成本降了下来。
  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极大激发了组织活力,研发效率持续增长、质量管理体系持续优化、装备能力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连年增长。改革的车轮正加速前进!
  创新体制机制助力人才成长
  沈阳所通过“打破编制限制、依托项目培养、借力地域优势”等措施,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构建了“战略匹配、系统强健、导向明确”的人才引进发展培养机制,极大营造了公平氛围,员工奋斗热情高涨,真正做到了“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平台,干成事的给激励”。
  在强项目管理下,沈阳所按任期与员工签订岗位聘任协议,按年度签订工作目标承诺,严格实行任期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刚性应用,催生员工干事创业的动力。科研人员进一步聚焦能力提升与价值创造,促进自身价值和业绩转化同步提升。
  强项目管理制度切实为高层次人才打开天花板,给年轻人才开辟成长空间,为创新人才插上成长羽翼。强项目管理实施以来,沈阳所新增各级专家100余人、劳模23人,干部“五、四、三”的年龄结构由2017年的28.5%、45%、26.5%变为2020年的11.7%、40%、48.3%。形成了一整套“管理专家”“技术权威”“复合型人才”多元职业发展通道,增强了管理队伍与技术序列的有效流动。
  强项目管理荣获第二十八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2021年度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航空工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航空工业20余家单位来所调研交流强项目管理实施方法和成效,行业影响力逐步增长。荣誉仅是改革的缩影,而作为亲历者,感受到的是强项目管理为研究所带来的持续生机与活力,更能感受到沈阳所牵引全行业协同创新发展势头强劲、蹄疾步稳。
  面向“十四五”,沈阳所将继续坚持创新求变思维,锚定成为世界一流的航空武器装备研发机构,将改革进行到底,为建设好新时代航空强国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