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奋斗谱写担当作为 ——记航空工业成飞副总工程师董斌 2022-02-18 

  

本报通讯员 张乐
  30年来,他始终牢树航空报国理想信念、以实干担当为荣,积极主动参与改革发展工作,为战鹰振翅竭尽全力;30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指挥现场、生产一线、起飞跑道,全心全意服务科研生产项目。他是航空工业成飞副总工程师董斌,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攻最难的“碉堡”。
  敢挑最重的“担子”
2009年,董斌到试飞站担任站长。担任站长以前,他在生产指挥长室工作了18年,从生产管理到试飞组织管理的跨界,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试飞站是飞机交付的最后一道关口,他承担着质量、进度、安全和“后墙不倒”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作为第一位“空降”的站长,他对试飞领域组织管理的陌生和对公司领导寄予的厚望深感“担子”之重、责任之大。
  “不管最初有多么的忐忑,也必须要实实在在、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把工作干到最好。”董斌上任以后,就下定决心,不仅要干,还要干得漂亮!他追根溯源,从管理、制度、流程入手,开展机务作风整顿、推进信息化进程、加快技术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及工艺优化工作,构建四层试飞管理制度架构和三层试飞技术制度架构,从组织策划、宣传动员到查找不足、制定措施,他都全程参与。他深入到各个机务分队反复宣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一切工作必须有依据、按程序的意识,多年坚持不懈地完善和落地。在他的带领下,机务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试飞质量控制与预防的能力稳步提升。他用严肃认真、周到细致构建了一流试飞体系;他用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实现了对飞翔的誓言;他用勤奋实干,担当作用,闯出了一片试飞新天地,顺利完成了歼20首飞等重要任务,在项目研制生产过程中屡获立功奖。
  敢啃最硬的“骨头”
近年来,面对快速增长的科研生产任务和复杂严峻的形势,以及从交付产品到交付战斗力转变的总体要求,董斌深知,要想跟上节奏,就必须提升管理,啃下这个硬“骨头”。他对团队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充分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作风,解决问题。他身体力行,主动承担各项业务中的急难险重任务,拼尽全力做到最好。
  董斌深知,按照现在大多数人只知生产不知供应链协同的情况,早晚跟不上发展速度,他带领团队研究、探讨未来成飞供应链的“图像”、场景以及模式,绘出明确的“路线图”、列出详细的“任务书”。他深入到内部专业厂相关单位,了解实际需求,分析不足,带领团队反复讨论、反复验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腊子口”,最终形成了符合公司变革思路的供应链方案,构建了供应链运营管理体系,完成了端到端的流程架构设计,编制了包括流程说明文件、制度、规范等供应链管理标准,规范供应链业务活动开展,提升管控能力与管理效率,公司连续2年实现“2323”高级均衡目标,制造周期持续缩短。
  敢攻最难的“碉堡”
随着我国国防军队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国家、军队对装备的关注点和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强调装备支撑体系作战能力的形成。当前,公司项目管理沿用前期科研、批产分段管理的模式,“运作孤岛”、内部协调不畅、成本等要素管理缺失等问题日渐突出。面对新的形势与要求,成飞拟构建科研生产一体化项目管理,彻底解决这个难题,攻下这个“碉堡”。董斌临危受命,扛下重担,“出则精品、干则一流”,他时常提醒大家:“要不辱使命,尽最大努力干到最好。”
  航空制造企业科研批产交叉模式不同于其他行业,没有经验借鉴,要在一年内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管理的模式、绩效分配的限制谈何容易;另一方面,还要让大家保持思想一致、步调一致、行动一致,实在是难上加难。董斌主动请缨,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钻研科研跟批产、质量、成本等内在联系——构思、验证、适用、推翻、再构思,期间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方案被推翻,但他和团队从未动摇——“我们又成功排除了一条错误的路子”——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和团队。正是这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最终换来令人振奋的突破,他创新性地提出“战建分离、功能聚合”的项目管理模式,首次构建了从全生命周期、全要素进行统筹策划、统筹组织、统筹实施的项目管理机制,建立了产品项目成本、质量等要素管理标准和能力,打破了科研、批产界限,统一了目标、模式、资源配置。方案出来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往返于各总师、项目办之间,一次次宣讲、一个个论证……最终,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构建有效统一了与用户、集团和航空工业成都所的外部接口、强化了主机的牵头作用,实现了公司产品项目的研制、批产、交付、售后支持保障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及质量、进度、成本等全要素管理。
  “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见效,能为祖国的蓝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非常骄傲。”这就是用奋斗谱写担当作为的航空人董斌的心声,他就是这样一个满怀激情,迎难而上,把责任担起来、把任务扛起来、把工作抓起来,困难面前敢抓敢试、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关键时刻靠得住、拼得上、豁得出、打得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