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合力 共筑新途奋进在国际化开拓的“空中丝路”上 2021-10-26 

  

本报记者 郭美辰
  “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走向和平繁荣富裕的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骨干力量。航空工业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发挥主业优势,于2017年正式提出了“空中丝路”计划,作为航空工业深入践行国家战略、深化国际化发展的统领,在战略规划、市场布局、项目策划和开发执行过程中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不断推进航空工业“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空中丝路”计划聚焦互联互通和应急安全两大领域,通过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布点,带动航空运输网络建线,促进国产民用航空器和航空设备出口交付,最终推动包括运营支持、维修建线、合作生产等航空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以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截至今年6月,航空工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涉及项目220个、金额260亿美元,类型包括航空产品贸易、转包生产、国际合作和境外工程。其中,机场建设类项目多达31个。
  “空中丝路”不断走深走实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纵观世界历史,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推动经济融通、人文交流,使世界成了紧密相连的“地球村”。
  航空则是现代化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全球互联互通的重要工具。航空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相关就业、促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界航空百年,合作共赢是其发展的根本逻辑。作为世界航空工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航空工业也唯有伸开双手张开怀抱,在全球的舞台上寻求合作共赢,才能打造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锻造世界领先的航空工业集团。这些年来,中国航空工业以坦诚、自信、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国际航空产业链,坚持与世界共享发展,已形成多元化、多种经营的国际化发展格局。
  架起“空中丝路”,意味着促进各国航空产业互联互通,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以航空制造、航空运输、通用航空、工程建设、金融服务等企业联合,形成合力,以参与机场建设和运营为基础,带动空港产业园和航空维修基地建设,推动航线网络布局,促进民机出口和双边适航,通过贸易、投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打造开放天空和贸易畅通平台,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提供航空产业系统解决方案,开创了航空产业全方位合作新局面。
  2018年以来,“空中丝路”计划加速落地,制定并形成了“空中丝路”实施路线图,提出“两线一区”布局;航空工业党组成员多次深入“一带一路”一线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深入推进“空中丝路”计划落地实施。在合作伙伴和“一带一路”国家支持下,“空中丝路”计划在航空运营、航空机场建设和产能合作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19年,由48个成员单位组建成的“空中丝路”联盟,基本实现航空产业链上下游全覆盖,航空制造、航空外贸与产业资本全方位衔接。“空中丝路”联盟凝聚合力,以实现航空产业领域“走出去”和“引进来”,促进国内外航空产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交流,实现联盟成员的合作与共赢为宗旨,主要工作及业务范围涉及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在航空制造、航空运输、航空基础设施建设、航空教育和培训等航空领域技术创新产业进步、管理提升;协调发展,探索开放、合作的系统解决方案,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围绕“空中丝路”计划,收集、整理和分享沿线国家航空产业相关信息。
  “空中丝路”联盟自成立后,积极搭建三个联合平台,广泛拓展航空全产业链创新合作。航空工业牵头以联盟名义高质量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航空产业“十四五”期间走出去》研究任务;积极与中石油等能源央企协作,成功探索无人机海外石油管道巡线和能源基地安防新路径;主动对接新技术、新业态带来产业变革机遇,加强与华为公司、京东集团等高新技术民营企业跨界合作,在智慧赋能航空基础设施建设、货运无人运输机联合研发等领域初见成效;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共同促进民航飞行员海外委培、“一带一路”沿线航空援外人力资源培训高质量发展。
  “空中丝路”计划落地期间,在民机领域,2018年航空工业向哈萨克斯坦交付1架运8飞机,这是运8飞机首次进入独联体和内陆国家市场,标志着国产大型运输机开拓国际市场取得实质进展,为开拓独联体运输机市场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2020年8月,贝宁首架“新舟”600飞机验收工作圆满完成,标志着“新舟”600飞机首次成功出口非洲大陆,同时打开中贝两国在航空领域互利合作的新局面,为加深中非友谊做出积极贡献。
  在“空中丝路”计划的带动下,航空工业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国际化实力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跨国指数不断增长。
  “空中丝路”影响力稳步提升
  “空中丝路”计划始终与沿线国家共享中国发展成果。航空工业等“空中丝路”联盟成员走向海外秉持“多予少取、以义为先”的义利观,为“空中丝路”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深厚的民心基础,主动把解决当地民生痛点与业务开展相结合,中国造的飞机、中国建的机场解决了驻在国人民的出行困难。
  事实上,中国民航围绕“空中丝路”建设,积极拓展航空运输网络,与沿线103个国家签署航空运输协定,沿线国家的航班量占到了中国航班总量的65.9%,为全球抗疫搭起了生命通道;以“新舟”系列和运12系列为代表的中国民机已累计向全球用户交付320余架,总运行时间近90万小时,执飞70余条民航航线。此外,以新涡桨支线、ARJ21、C919、CR929为代表的新一代国产民机,以CJ1000A、CJ2000、AES100、AEP500、WZ16为代表的民用航空动力装备正在蓄势待发、不断突破,为“空中丝路”建设贡献磅礴力量;科威特机场、赞比亚恩多拉机场、柬埔寨新金边国际机场等项目通过积极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正在成为区域和全球人员交往和商贸物流的重要枢纽,并成为所在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节点;新一代通信和无人智能技术正在深度影响航空产业发展趋势,无人机人工干预天气、无人机石油巡线和要地安防等一批新业态加速涌现,中哈能源管道巡线项目已累计完成4000多千米巡检作业,中白俄工业级无人机项目抢抓市场机遇,积极筹备启动批产。
  中航国际开展的肯尼亚职业教育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培养技术工人和职业教育师资,为肯尼亚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让他们有了安身立命的保障。截至目前,航空工业已将职业教育项目的签约国家由肯尼亚拓展至乌干达、赞比亚、加蓬、加纳及科特迪瓦等国,在非洲新建或升级170余所职业技术学校,每年累计培训60000余名师生,技能人才就业率达80%以上。除了经济效益外,职教项目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在提高项目所在国青年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及工业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
  2020年10月,由航空工业建投负责设计、管理、监理的援布基纳法索博博-迪乌拉索医院项目正式奠基。医院设计床位500张,建成后将配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器械,成为布体量最大、规格最高、条件最优的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极大缓解当地医疗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的现状,对加强布医疗卫生领域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等具有重要意义。医院不仅将为布西南地区、全国乃至科特迪瓦等邻国民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还将承担教学功能,成为培养布医务人员的摇篮,推动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克时艰,全力阻止疫情在全球蔓延,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期间,航空工业积极驰援境外合作伙伴抗疫,将国内捐赠的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资和抗疫资金及时送到伙伴手中,持续巩固互助共赢的合作关系,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雪中送炭的物资援助,更体现出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团结合作精神。
  此外,航空工业还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能源发展战略,结合自身新能源锂电业务资源,着力推动国内外光伏储能业务的拓展,逐步形成在能源环保方面的资源整合和技术能力。
  以心换心,“空中丝路”建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收获了良好口碑,许多项目都受到了合作伙伴和当地客户的高度认可,不仅打造了“空中丝路”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了客户满意度,更促进了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和支持。
  当前,“空中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内容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航空工业必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一次出发,凝聚世界各方智慧和力量,不断奋进在国际化开拓的“空中丝路”上,书写合作共赢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