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制造若“烹小鲜” 2021-01-30 

  

  这是一个共享晚餐的故事,两代人,忘年交……一道“咸鱼煲猪肉”,回望三线建设带进了共享的初心,探讨航空使命带进了共享的未来,记住乡愁,不忘初心。

||叶康源
  厨房里飘来香浓的咸鱼味,是久违而熟悉的味道。寻味而看,“张大厨”戴着一副老花镜,在精心地准备晚饭,接待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
  说远,确实远,从祖国最南端来到大西南;说近,却很近,在我的家可以看到“张大厨”的家。那天,我就接到“张大厨”的电话,他是用家乡话说的,倍感亲切:“朝日来我屋吃晚(明天来我家吃晚饭)……”
  我环顾了四周:房子有些年头了,墙体黯淡无光,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房子,70平方米左右。家具颇有年代感,但收拾得井然有序。饭桌是一张长条形茶几,一角已掉皮,但白色的桌面擦得锃亮。厨房和卫生间是前期厂里统一改造的,相对于客厅显得格外明亮。
  此时,他端上一碟金黄色的油炸小鱼,每条鱼色泽均匀而金亮。“我来帮忙吧。”我说。他马上摆摆手,“你坐着,你坐着……”好吧,可能是厨师都想亲自上菜,显得做菜更用心、更好吃。他转身进厨房,过了一会,端上一钵炖菜,笑容满面地说:“这是今天的主角——咸鱼煲猪肉。”怪不得不让我帮忙,原来他是想亲自请出“主角”。之后我帮忙上了紫菜蛋花汤以及两碗米饭。两菜一汤,全都是海边人家的菜谱。
  “今日你阿婶无在屋(不在家),就我共你一齐吃(就我和你一起吃)。”他依旧用家乡话和我说着,并给我夹了一块咸鱼,“尝一尝家乡的味道。很多年没回老家了,今年春节回了一趟老家,老嫂子给我的……”我咬了一口,确实是家乡的大红咸鱼。我说:“好味道啊!若是在中午,咸鱼配白粥那就更绝了。”他马上点头赞成,感觉遇上知音了,他接着说:“前段时间你阿婶用北方的方法烹饪这半条大红咸鱼,搞砸了,不适合我的口味。剩了半条鱼,今天我们煲着吃。”
  之后,他说起了“咸鱼煲猪肉”。他的老家在南三海岛上,在市里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市里的亲戚喊他到家里吃饭,其中就有“咸鱼煲猪肉”这一道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是很奢侈的一道菜,亲戚想给他补补身子。从高中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他依然能记住当年的味道,依然忘不了“咸鱼煲猪肉”。
  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声中,“张大厨”加入了西部国防建设事业的队伍。三线建设者们始终割舍不掉的是乡愁,始终忘不掉的是乡味,始终最想听的是乡音。“张大厨”就是其中一员。如今,我是新一代三线建设者。
  “张大厨”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航空工业安大从事模具制造和机械加工的工作,为航空事业奉献了青春和热血。刚参加工作不久,正值隆冬腊月,为了尽快完成某结构复杂锻件模具制造,他临时搭上送货的顺风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工厂取回锻件样件。坐在敞篷卡车的车厢上,寒风刺骨,他用被冻僵的双手护着冰冷的样件,生怕被磕坏,心里却乐开花了。有了样件,他很快完成了模具制造。工作10多年之后,他掌握了精湛的技术,参加编写《航空锻压技术手册》。每个词句他都反复推敲,每项技术他都再三论证,只为把最好的技术奉献给大家。那一年他56岁,生产高教机锻件模具到了紧急关头,积劳成疾的他患上了膀胱癌。在医院手术一两周后,他尚未完全康复就回到工作岗位上。他的精神鼓舞了全厂的士气,分厂提前完成模具生产任务。在快要退休前,他荣获航空工业“航空报国”优秀贡献奖。
  我们一边吃着,一边聊。聊起他的工作,也聊起海边的那些事那些人。他问我有没有吃过“禾虫”,手里还比画着禾虫的样子,高兴得像个孩子。“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说的应该就是此时此景吧。
  他又关切地问厂里面的事情,谈起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搞航空技术,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搞技术就像煎小鱼一样,一定要把握住火候和调料搭配,否则就不‘好吃’了。”春秋时期的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大到治国,小到生活,无论做什么事,都应以“烹小鲜”的态度去面对,尤其是搞航空技术,应慎之又慎,不得松懈。
  我和张叔的老家隔海相望,此地我们的家是隔足球场相望。乡音和乡味减轻了我们的乡愁。乡愁不再是一枚邮票,也不再是一张船票,而是一道“咸鱼煲猪肉”。我们是生于不同时代,但怀揣着相同梦想的两代航空人。数十年后,当我两鬓斑白时,或许我也会做一道“咸鱼煲猪肉”,邀请下一代的航空人共进晚餐——代代相传,烹饪好航空制造这份“小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