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打硬仗 能打硬仗 ——航空工业航宇个体防护技术研发部攻坚纪实 2020-12-08 

  

本报通讯员 刘灿萍
  近日,航空工业航宇个体防护技术研发部在学习宣贯总经理1号令动员会上,向全体员工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动员令”。
  2020年,个体防护技术研发部共承担了20多个型号50多项新品研制、近百项批生产产品技术保障、20余项预先研究等任务。相比2019年,任务量更加繁重,且大量的鉴定和跟飞任务要在今年完成。加之疫情影响,型号研制任务的完成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
  为坚决完成“目标不变,任务不减,质量不降”的工作目标,个体防护技术研发部还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制定了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一是制定了计划快反机制。即以部门领导和室主任为主体,自顶向下进行计划分解,形成周一早例会制度,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解决方案和第二完成节点,保证计划的严肃性和快速响应。二是充分发挥“头雁效应”。部门领导、专家和室主任作为“雁阵”中“领头雁”,无论在技术攻关、科研生产、外场问题的处理,还是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上,都要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做表率当标杆,只有真正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氛围,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攻坚克难勇担当
  某型飞机计划于2020年底完成列装定型,航宇负责研制的某型显示头盔是飞机作战性能提升的重点装备之一。由于该项目周期短、工作量大,加上后期试验中遇到了头盔气动升力超标这一难题,有专家指出,在原座椅系统无法更改、当前头盔结构无法大幅修正的前提下,此难题基本无法按期解决。
  面临此严峻形势,在部长徐剑的带领下,项目组成员联合试验部、应用技术部、弹救部、试制车间等多个部门成立专项突击队,从试验环境出发,通过海量数据梳理与建模,为颈部载荷数据从地面吹风推导至座椅弹射提供了重要支撑;从颈部损伤机理出发,建立了全新的颈部损伤计算模型;从气动升力形成机理出发,创新性地设计出了测流优化的方式,以最小的盔体改动达到盔体气动升力降低的目的。短短两个月内,在大家的协同推动下,改进后的显示头盔在试验中能够满足指标要求,成功保障了显示头盔的顺利首飞,在试飞过程中获得了主机厂所及飞行员的认可。
  电子供氧抗荷调节器是公司众多型号产品中竞争压力最大、研制困难最多、技术基础最弱的产品,是今年公司军品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公司今后发展,还影响着后续新机型相关产品能否顺利立项。项目团队成员从产品机理出发,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电子式的技术优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术方案并申报了多项发明专利,简化控制结构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其核心关键部件的可靠性,为公司今后产品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攻克电子供氧抗荷调节器呼吸气阻力超标问题,项目组成员每天一大早就奔赴车间,讨论试验数据,制定解决措施,晚上在车间现场分析一天的调试情况,制定第二天工作要点。为了降低摩擦力,大家尝试着更换了几十种配对材料和粗糙度;为了提高稳态精度,更改了上千行的代码;为了降低呼吸气阻力,大家硬是从头开始学习智能控制算法、史密斯补偿算法等新式算法,积累了数百G的试验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试验数据全部合格,为电子供氧抗荷调节器首飞装机奠定了基础,也保证了后续型号产品的顺利立项。
  敬业奉献显精神
  为了尽快完成一体化综合防护服首飞安全评审及首飞试验大纲评审,在项目总师李珩和副部长徐涛的统筹安排下,项目组全体人员连续两个月攻坚,配合完成了首飞安全全部试验,
  主管设计汪正勇多次奔赴北京、苏州、合肥等地,跟试生理鉴定试验,及时协调解决在试验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保证了一体化综合防护服首飞安全评审及首飞试验大纲评审顺利通过。
  为解决某型头盔定检指标异常,有效保证产品交付,大家不分昼夜,从头盔技术状态、佩戴程序、假人状态、传感器状态、试验条件等方面一一分析原因,开展技术攻关,建立指标数学模型,确定关键影响因素并验证分析其正确性,为最终产品交付提供理论支撑;为保障某型头盔鉴定,头盔面罩室赵峰多次前往鼎新、阎良等地,累计出差时间达100天以上;11月,又接客户反馈的使用意见,赵峰直接从鼎新飞往日喀则,克服高反等不适反应,及时、有效处理问题,获得了客户的好评。
  2020年只剩不到1个月的时间,个防研发部的全体干部职工将拿出决战决胜的劲头,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奋力夺取2020年目标任务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