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蓝天的耿直青年 ——记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耿伟华 2020-08-18 

  

耿伟华

本报通讯员 刘琳 陈久君
  耿伟华,航空工业沈飞标准件中心“方文墨班”的一名钳工,作为一名“90后”耿直青年,他凭借一腔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轴劲儿”和扎根生产一线忘我拼搏的“闯劲儿”,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逐梦蓝天之路。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正是兢兢业业的工作,令他取得了骄人的荣誉,先后获得第十四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装配钳工组第一名,全国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及沈阳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爱岗敬业”称号。
名师指路勤练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
耿伟华从小就是个喜欢闷声鼓捣小玩意儿的男孩,长大后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工科男”,爱上了用脑又动手的钳工专业。2014年,刚刚进入沈飞公司的他在培训期间就听说了沈飞有个“钳工界”响当当的人物——“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装配钳工组第一名的“大国工匠”方文墨,更令他惊喜的是分配时自己居然奇迹般地进入了“方文墨班”。通过更多的事迹了解以及和他本人的近距离接触,耿伟华渴望成长成才的心情越来越按捺不住,他直接向方文墨表示:“师父,我要跟你学钳工技术。”方文墨说:“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想要练好钳工技术可是要吃很多苦的。”耿伟华拍着胸脯打包票:“师父,您就看我表现吧!”
  在一年的实习期内,他每天严格执行师父制定的学习计划,充分利用个人休息时间练习钳工基本功,学习钳工理论知识。钳工基本功的练习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体力。耿伟华手上的水泡变成血泡,血泡变成老茧,汗水湿透衣服,全身肌肉酸疼,但他仍坚持保持俯身锉修的姿势和高度的专注力,把学习中的苦和累当作对意志的淬炼和对自己的考验。长期的练习让他的十个指纹没有一个是完整的,直到现在还必须每天戴着护腕,才能缓解关节劳损的疼痛。
  就这样,耿伟华不断磨砺钳工技术,蓄积了更大的力量和底蕴。进步并没有令这个一贯踏实的小伙儿变得飘飘然,他耿直地说:“我比师父的水平还差得远呢。”师父干活时,他仍会在旁边认真观摩学习;一有时间就捧起书本,用《钳工基础知识》《机械原理》《模具设计》等理论知识充实头脑,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他还参加了沈飞公司组织的一专多能培训,利用休息时间学习铣工的基本操作,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技能人才。
理论与实践结合
技术用产品检验
不管得过多少荣誉,还是要靠产品说话。耿伟华最大的特点就是“干活带脑子”,加工零件时他会仔细琢磨,想法子把师父教的、手上练的钳工技巧应用在产品加工中,主动创新,寻求最优加工方法。
  某次,他接到一项紧急加工任务。为了拼抢生产进度,给下一步工序留出更多时间,耿伟华顶住压力,主动加班加点,仔细研究该项零件的加工方法。在进行铆接装配时,他发现由于两个小件的尺寸公差较大,零件装配难度较大,难以保证尺寸精度,而且此项零件对装配的配合间隙有很高的精度要求,每个槽口的尺寸公差要保证在0.1毫米之内且灵活转动,按原有加工方法根本无法在规定节点内完成任务。经过一番努力,耿伟华结合实际经验和所学知识制作出一个定位辅助工具,在保证不伤害零件表面镀层的前提下进行定位配锉,最终顺利完成了装配并进行铆接,保证了零件按时间节点交付。
  好钢用在刀刃上,“艺高人胆大”的耿伟华常和方文墨团队一起为公司科研生产解决难题。某个周末,他接到师父的通知赶回单位,处理一项紧急任务。某项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公差累积造成外框尺寸超差,在飞机装配时无法进入指定位置,需要把工件从中间锯断,但由于工件已经是成品,不能破坏工件的表面涂层,所以无法进行机床加工,只能采取手工加工的方法,而且必须保证锯口缝直线度不得超出0.2毫米。最后,他靠着一把普通的手锯和一根0.1毫米的普通钻头,在师父的协助下顺利完成任务。
  怀匠心精益求精,乘好风逐梦蓝天。不断取得的成绩没有让耿伟华忘掉他拜师的初心,成为钳工领域的顶尖高手,成为一名和师父一样的“大国工匠”,所以他一直坚持着把产品当成自己的作品。如今的他,拥有过硬的基本功、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素养与业务能力,身上又充满青年的拼搏精神,站在时代的浪潮中,正一步一步走向心中的梦想。